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8 技术支持: 成都恒达兴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蜀ICP备19007073号-1
学校地址: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空港一路一段468号
建设方案定稿
发布时间 : 2020年04月29日 来源 : 本站 作者 : 浏览量 : 0
项目编号 |
ZZ201924 |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项目建设方案
主管部门 |
双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盖章) | |
编制人员 |
姚 颖 | |
编制日期 |
2019年3月31日 | |
联系方式 |
办公电话 |
028-85875523 |
|
手机号码 |
13540298211 |
|
电子邮箱 |
43941532@qq.com |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盖章)
编制说明
本文档内容传达至市级教育等有关部门,供其指导本地项目学校编制《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时参考,为《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基础。各项目学校编制提交的《建设方案》作为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复核和财政厅批复各项目学校建设资金预算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项目学校进行验收的重要依据。
本文档内容包括了编制提纲框架,内容由市级有关部门指导项目学校填写。同时,各项目学校要制定《×××学校省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学校省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作为本校《建设方案》的附件。
建设方案的正文字体为仿宋_GB2312,字号为四号,行距为固定值18磅。
目 录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
发〔2019〕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川教〔2018〕61号)和《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川教函〔2018〕301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双流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关于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围绕新形势下“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总体战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长期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为办学特色,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四川省、成都市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区、满足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经过三年建设周期,使学校在办学实力、育人质量、办学效益、师资队伍、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在全省同类学校中起到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建成办学规范、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
学校项目建设预算总经费为125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为1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00万元,企业投入50
元。学校根据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和验收指标,制定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我校建设“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的顺利进行。
本方案分“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实施步骤”六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建设背景
1.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党和政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养提升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17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完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使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2019年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开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方案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为实现2035中长期目标以及2050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筑了新的目标和内涵。
2.汇聚发展优势,凝聚人才力量。成渝经济发展驱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医药产业等八大产业将成为实现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柱;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8年12月,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突出各区域功能定位,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对接、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合作互动、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实施综合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内河航运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八大支柱现代产业的建成和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发展及“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形成,必将推动优质企业的大量涌现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也对求职者的能力、知识、观念等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发展创造机遇,共赢美好未来。成都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及规划为拓展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空间。
成都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强“主干”,全面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推动“五区协同”,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1)成都已与17个市(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联动发展不断增强。
(2)加快推动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加快打造“1小时”城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环线以及德阳、遂宁、乐山至天府国际机场等快速通道规划建设,推动成乐、成绵、成南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
(3)大力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形成1环7射格局。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成德绵产业联动区,以汽车、机车和机械加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重点的成德资产业联动区,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成眉乐产业联动区。
(4)深化成都科学城与绵阳科技城互动合作,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以上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为我校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航空服务等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服务地方经济,大力培育人才。双流区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与思路为我校专业建设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双流县发展保持领先优势,全国百强县排名升至第13位;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临空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十三五”期间,国家区域开发新战略为双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双流作为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机场所在地,拥有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双流集聚西部地区、全国、全球范围内的要素和资源提供了新的契机。
(2)双流作为天府新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核心区,可以充分利用天府新区政策推动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提升在成都大都市区城市地位,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可持续汇聚。
(3)面临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双流抢抓“双机场”竞争格局形成前的空档期,充分依托临空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综保区双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优势平台,积极开展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申建,形成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区”叠加优势,主动融入成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国家门户城市建设中,助推双流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新引擎。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随着双流撤县设区全面推进,将极大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新体系、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2016年1月,《双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五年,着眼为成都建设“两中心四城市”做出双流贡献,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放大发挥坐拥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内外市场,带动新兴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维修、生物产业、新能源等航空偏好型制造业集聚发展,航空枢纽服务、通用航空、保税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维修等临空高端服务业不断壮大,加快构建以航空枢纽为基础、以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产业体系。
我校地处成都市双流区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所设专业与双流经济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双流经济的发展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为职业教育的本地就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建设基础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系双流区人社局、教育局共同管理的省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地处天府新区及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始建于1967年,占地100.3亩,总建筑面积为6.1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约2000人。学校有完善的学生生活和体育锻炼设施,场地和设施均符合国家相关建设和安全标准,满足办学需要。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重点技工学校”“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成都市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单位”“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建设项目单位,校内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集“产、学、研、培”为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政府全额拨款的,职教培训并重的公办高级技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并承担政府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1. 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探索校企深度合作,试点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大力推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校前身是四川齿轮厂技工学校,自1994年就开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在校内实训基础上,依托四川齿轮厂的品牌、市场以及各方面的资源,成立了四川齿轮厂工程机械配件分厂。分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依法纳税。在管理上,学校和分厂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生产经营管理和学生实训教学同步进行。在实训课题、加工工艺、生产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与企业无缝连接,每年除去教学成本消耗外,还创造百万元的社会价值。生产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真项目、真环境”。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经过初级的技能培训后,根据其技能水平安排至不同的生产环节参与生产,“干中学”,“学中干”,既学习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由于学生实训的课件是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完工检验合格后将销售给用户,实现它的社会价值,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学校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多次接受省内外同行学校的参观学习,在本地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区级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控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已顺利结题,该课题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科研课题。
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有60余家成员企业的“校企联合会”,目前各专业均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一汽大众、中国龙工、中国石油川庆钻探、成都客车、纬创资通(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恒坤光电有限公司、森泰英格(成都)数控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神工钨钢刀具有限公司、成都米亘美车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成都高原汽车有限公司等。数控专业还引进四川正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汽修专业引进成都玖星汽车维修厂等企业入驻校园。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开发课程和教材、师资互通。同时学校与企业在平等、互利、互惠、独立核算的原则下,以企业产品为依托开发实训课题,至今共同研发20余项技术合作项目。
试点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2015年成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依托校办工厂——四川齿轮厂工程机械配件分厂以及校企合作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一方面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和生产,大大提高技能水平,成为企业定向培养的员工,成长迅速;另一方面形成了“以项目带动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模式,教师通过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助推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2. 专业设置紧贴区域经济并实施动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
双流区为全国百强县,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临空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三区”优势叠加,这些都为双流区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强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突出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有: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物流、汽车维修、航空服务、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等7个大类13个专业方向。其中数控加工专业为国家级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数控、汽车维修两专业也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重点支持的专业。学校专业设置实施动态调整,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定期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人才需求,2019年秋季学校将增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工业机器人两个专业,培养成都乃至四川省产业升级换代急需的智能制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类专业均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占地9700余平方米,实训设备共计595余台套,价值3331余万元。每个专业均建立了稳定的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开出率98.7%。可开展十余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除正常的实训教学工作外,还可承担对外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电子元件组装、电器维修、汽车维修以及技术培训等业务,为学生学员技能的提升创造了真刀真枪的实战演练环境和实践机会。一是机械制造实训基地,建筑面积4000㎡,包括5个实训车间,1个仿真模拟教学室,各种机加工设备300余台,设备总值1500余万元。二是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000㎡,包括4个电子实训室,1个实训基地,设备100余台套,设备总值570余万元。三是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000㎡,包括8个实训室,设备总值420万元,1个与企业联合创办的校内实训基地。四是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00㎡,拥有1个实训室,1个与企业联合创办的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200余万元。五是计算机实训基地,拥有功能机房8间,计算机400余台,一个计算机硬件实训室、一个网络实训室、一个动漫美术室。六是航空服务/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实训基地,占地面积共1000多平米,“波音737-800”\A320型模拟舱、话务实训室、票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2018年,学校建成了四川省首个“移动机器人项目培训基地”,并与北京华航唯实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中国西部唯一ABB机器人认证中心。
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由专业委员会和企业行业专家根据人社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积极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其中5套已公开出版发行。
3. 办学规范、制度健全、科学发展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件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新形势下“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总体战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长期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为办学特色。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四川省、成都市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推行管理精细化,各项制度健全,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实行校务公开,大力推行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各专项资金、学生资助、联合办学及学生实习工作中从未发生过任何违规违纪事件。学校连续五年在双流区教育质量评估中评为一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技工院校先进单位;2016年我校被评为高级技工学校,目前正向着技师学院奋力迈进。
4. 师资队伍优良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建立了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现有市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名校长工作室成员1人。现有教师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师生比为1:17;专任教师除实习指导教师外,10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专业课教师69人,从行业企业聘请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的12%;有“双师型”教师64人,达专任专业课教师92 %;实习指导教师80%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资格全部为高级工以上,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1人、高级技师11人,技师40人。
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校本研修制度》《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并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成长档案。近三年来,5人赴德国、新加坡、台湾出国出境培训,119人参加了国家级培训,712人参加了省市级教师培训,专业教师每年有70余人次参加了下企业锻炼,聘请20多位省内外名师、能工巧匠到校讲学,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5. 大力推进校园数字化、信息化
学校拥有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实现了WIFI校园全覆盖,在校园网上建成学校办公自动化、教学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网络教学等信息系统。学校成立信息中心,管理校园网,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后续开发建设。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638台,建有公共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实训室6个,数控仿真教学教室1间,多功能学术报告厅1个,智慧教室1个,全部75个教学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教育培训,并要求教师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努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6.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赢得美誉
学校发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发挥培训职教双重功能,面向企业、社会广泛开展职前职后培训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近三年年度培训总量平均为3000人/年,其中高级工及以上培训在1000人以上。以2017年为例:共计完成四个专业(车工、维修电工、焊工、机修钳工)五期技师培训,总培训人数1330人,经考评获得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人数为1186人。职业技能鉴定所共完成8个工种涵盖企业职工、在校生、社会失业人员共计3078人的技能鉴定,其中技师1717人、高级工720人、中级工641人。参与培训的企业有四川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成都三强轧辊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等113家企业。受到企业一致好评,在成都市的工业园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7.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环境良好
学校前身为四川齿轮厂技工学校,自2005年移交地方政府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设备、内涵建设都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双流区政府大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1年区政府无偿划拨15亩土地给学校,各级政府先后拨付“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基础建设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实训设施设备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建设资金2500万元。各种地方资金也都及时、足额,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校的示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发展环境良好。
(三)主要问题
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宽;校内实训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中“产”与“教”之间需要较好的协调;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2. 专业建设方面:
(1)随着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和核心内容,数控、电子两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急需升级换代,各专业适应“产教融合”的企业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2)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仍需完善和加强。
(3)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不够,课程体系构建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更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有待改进;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力度不够。
3. 标准规范化办学方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并提高执行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德育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有待进一步加强,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学历、高技能教师总量不足;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太平衡;兼职教师、能工巧匠聘请数量不足;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仍需加强,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先进设备和软件的更新换代,更需要拓宽教师的眼界,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培训。
5. 信息化建设方面:缺少统一的应用平台,现有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形成了“信息孤岛”;智慧教室目前只有1间,数量严重不足;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6. 现代职校建设方面:学校激励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需要深度推进;校园文化需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办学特色和风格有待进一步彰显,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精神,主动适应四川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紧紧抓住天府新区、国家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牢牢把握示范学校建设这条主线,秉承“精品、特色、优质”的办学理念和“厚德、笃学、强技、创新”的育人理念,坚持立足成都、面向四川、服务全国的办学定位,以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为前提,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助推临空经济示范区及天府新区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思路
1.战略思路
以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秉承“精品、特色、优质”的办学理念和“厚德、笃学、强技、创新”的育人理念,全面科学谋划未来三年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方略,通过三个重点专业和数字化智慧校园的建设,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改革创新,突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助力前行。
2.工作思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大家须认真学习《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川教〔2018〕61号)和《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川教函〔2018〕301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建设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个特色专业、四个机制的工作思路,抓好创建工作。
(1)实现一个目标:三年建成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2)搭建两个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信息化校园数据平台。
(3)抓好三个特色专业建设:办特色数控加工专业,做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优质航空服务专业,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坚持走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
(4)建好四个机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教学诊断与改进长效机制。
3.工作路径
(1)首先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体制定项目建设总目标和各分项目各阶段建设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和进行可行性报告论证。
(2)通过建立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组织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建立项目目标考核责任制,实现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通过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实施建设过程监控的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全校发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机制,实现项目建设的广泛参与性;通过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全程指导、跟踪、调整、验收,保障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项目建设期结束,全面完成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学校现有基础上,改革创新,以“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形成品牌”为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扬校企一体的办学特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岗位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成3个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用人机制,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决策、管理、教学和服务的应用水平。通过三年的建设,使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信息技术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使学校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特色的示范和规范管理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2.具体目标
(1)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依托“校企联合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现有6个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提升校内重点专业数控加工实训基地、航空服务专业实训基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建设。数控加工专业加强 “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航空服务专业创建“成都市帅利容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校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和师资建设,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建设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8本,并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共计23门;学校各专业在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下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三年内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育协议,拟在2021年订单班级达到20个,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
在校企合作联合会的框架下,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建设,选择优质、对口合作企业,三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企业10家,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引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培养,开展企业员工及社会人员技能培训和校企技术、产品研发,成为企业技术储备基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2)推进专业特色发展
一是坚持专业建设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专业设置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转”,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依托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航空服务三个特色专业建设,拉动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
二是以“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思想,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
三是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四是改革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广各种先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开展仿真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
五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资格的衔接统一,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规范办学机制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保障学生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贯彻实施,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健全良好的办学制度和体系,并良好运行。
一是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修改学校章程,构建基于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管理规范的办学标准体系;并梳理办学行为,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二是建立规范办学保障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落实责任制管理,形成校部结合、部部结合、以专业部为主线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分工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线、四化、一个系列”为工作导向,以“贤能兼备、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工作路径,以改革为切口,以文化人、以技炼身。培养身心健康、德艺双馨的现代化产业工人。让职业学校学生兼具人文情怀、工匠精神和世界眼光,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打造特色师资队伍
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校企共建专家团队”为平台,以市级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控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制度,扎扎实实做好教师的梯队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专兼结合、品德高尚、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师资队伍。具体培养专业带头人5名和各级骨干教师21名,培养青年教师11名,拟新增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95%左右,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专业课教师达到80%以上。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完善并落实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中心机房规范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等系统和平台;构建以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和特色专业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规范化、开放性和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制定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计划”,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最终全面推动我校信息化建设。
(6)建设现代职业学校
建立和完善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理学校治理结构,建立三级管理制度。即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监管实施、专业部参与建设。成立教代会,重大决议须过会表决,实行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二是构建学校诊改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三是依托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以服务于各个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目标,提升学校信息化治理水平。四是围绕“工学结合 产教一体”的办学理念,以着力培养“大国工匠”为主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产业需求、社会需求融进校园,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五是发挥学校优势,积极推动双流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区域辐射能力,提高学校区内外知名度。
3.预期效益
(1)宏观效益
通过四川省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使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集教、科、产、研为一体的办学模式,继续保持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航空服务三个专业建设成省级品牌专业,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更好地服务于天府新区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提高师生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职业技能与精神,锤炼打磨工匠精神,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打造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毕业生。
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理念更加先进,管理水平更加科学规范,建立和完善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成办学规范、制度健全、专业领先的现代职业学校。
(2)近期效益
①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管理制度。
紧密联系企业,增加新的校企合作企业暨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构建校企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创建成都市帅利容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在校企合作联合会的框架下,“请进来,走出去”,大力引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开展企业员工及社会人员技能培训和校企产品研发,把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做实、做强、做大,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共赢,服务地方经济。
②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专业
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三个重点建设专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数控加工专业:通过三年的建设,把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成为工学紧密结合、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具有培养与培训多种功能的重点专业,推动学校成为成都市机械加工技术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持续不断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兄弟院校提供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师生交流等支持;利用教学名师效应提升教师影响力和科研服务能力,服务成都地区智能制造业。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全面提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电工电子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相关人员在职培训基地和电子电工类企业的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在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引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方向,在全省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航空服务专业:根据三年的规划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航企文化,依托航空企业成立“校企一体化”运行机制,从教育政策、教育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形成产教融合的保障环境;校企协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将企业作为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对接口,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行业标准融入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引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全方位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全面使用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在全省航空服务行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③规范办学,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精英
构建标准体系。形成保障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使得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更深地渗入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建立完善教学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学生毕业标准、实习管理规范、学校内控管理规范等标准体系,按标准运行,对照标准考核,全面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合,逐步形成重技能、敢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全面提高师生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职业技能与精神,锤炼打磨工匠精神,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④打造一支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等教师为重点,以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和外聘兼职教师为着力点,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兼结合、实力过硬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在建设期内,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国际化的培养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学校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引进人才,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⑤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通过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教学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让学校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都处于同类院校的前列,为学校辐射能力的增强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⑥建成先进的现代职校
修订完善《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章程》,建立和完善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企业行业参与的学校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增强学校在双流区域内乃至整个成都市职校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职业学校,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改革与发展、质量与效益达到质的飞跃,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完善校企合作联合会
完善校企合作联合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四方驱动,三路并进,两会助力,集团载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四方”即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路”即校中厂、厂中校、研发试制中心,“两会”行业协会、校企合作联合会,“集团”即职教集团。形成“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合作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校企合作联合会的框架下,一是建立校企合作工作例会制度。工作例会定期召开,负责制定落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定期组织校企双方专题调研,着力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关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双方互赢。二是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制度。经校企双方进行沟通研讨,通过多方论证,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互培共育。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联合会办公室,通过组织人员定期走访企业,在用工需求、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优化合作环境
学校构建科学可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度化相关规程,落实职责,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与机制,增强学校办学的生机和活力。
为保障学校校企合作工作正常开展,特制订和完善如下相关管理制度:《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考核制度》《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确保学校校企合作有章可循,形成学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打造“立体化”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
一是由校企合作联合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双方严格建设过程管理,强化督导检查,年终全面总结。
二是建立“校企统筹、绩效为重”的“四方共管”体制,在校企合作联合会办公室组织下,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平台管理,联合会办公室制定“实训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发展建设规划,校本教材开发计划,校企合作评价方案等。政府负责平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考核,行业负责对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积累等方面的评价,企业负责提供人才、技术需求信息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校企合作联合会和专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畅通政校企需求信息,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成为企业技术储备基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辅导、再就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实现校企资源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办学活力,拓展办学功能。
2.校企共建标准体系
(1)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根据各专业的教学标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与完善学校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总思路下,数控加工专业将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完善“1232”人才培养模式;航空服务专业将探索实践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三阶段、三一体”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将制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1242”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实现专业特色发展。
(2)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胜任岗位新的要求,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调研、研讨工作,同时结合专业特色,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8本,校本教材内容做到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贴近生产过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目录如下表)
特色校本教材开发表
专业名称 |
校本教材名称 |
数控加工 |
《机械加工项目教程》、《数控车工项目教程》、《数控铣工项目教程》 |
电子技术应用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
航空服务专业 |
《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 |
(3)校企共建课程标准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在课程目标、性质、内容、实施、评价考核方面全面贯彻校企共同开发、对接职业标准、顺应中职教学改革、培养专业人才的原则。示范校建设期间,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将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新建核心课程标准共计23门。新建课程标准名录如下表:
新编课程标准科目
专业名称 |
科目 |
数控加工 |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电工学》 |
电子技术应用 |
《PLC》、《电气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 |
|
《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职业化妆》、《民航英语》、《形体训练》、《民航概论》、《民航市场营销》、《旅游中外民俗》 |
(4)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为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将在示范校建设期间,邀请合作企业、行业专家根据行业具体运行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各专业现行学生评价机制,形成校企共建的评价体系。比如数控加工专业将通过职业素养考核、技能水平考核、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工匠精神考核作为评价单元,行为观察记录、技能演练、实践报告、各类测试作为评价方式,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家长和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满足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培训鉴定、生产服务的需要,关注行业发展需求,提升校内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现有6个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实训软硬件环境建设,逐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数控加工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对学校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更新,规范健全各种实训教学的制度,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让学生毕业后达到快速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完成8台数控车床的购置,改善我校目前实训设备老化、精度不高的现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工位;建设一间仿真模拟多功能教室,配置40台电脑及桌椅、多媒体设备,购买Mastercam软件节点40个,培养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能人才,增加学生实训工位,为项目化课程教学提供平台。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强化校内实训的内涵建设,为更好地配合教学模式改革下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改建电子电工实训室、扩建机器人实训室。改建和扩建的实训室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技能竞赛和考核认证提供良好的设备设施,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航空服务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实训建设,培养具备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现有实训设备基础上增设票务系统(值机系统)、安检系统,实现eterm订单数据功能,为机场安检实训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加强岗位群各环节实际操作技能和高质量服务技能,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与采购流程如下: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专业 |
建设项目 |
建设内容 |
建设后功能 |
资金预算(万元) |
数控加工
|
仿真模拟多功能实训教室 |
1.建设一间多功能教室,配备电脑、多媒体设备 2.安装CAD/CAM软件 |
增加40个实训工位。通过安装并学习CAD/CAM软件,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和了解数控加工工作过程,完成自动编程的教学。 |
100 |
机床购置 |
购置数控车床8台 |
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真实的产品加工,完成项目化教学。同时设备更新后,数控专业可承担各级技能竞赛 |
100 | |
电子技术应用
|
改建电子电工实训室 |
1.改建物联网实训室、通信控制(高铁)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网络搭建实训室、PLC实训室; 2.校企文化建设; 3.管理制度上墙 |
实训室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和易于管理;可同时进行对物联网、通信与控制(高铁)、单片机、网络搭建、电子装配工艺、PLC多班一体化教学、技能综合实训和竞赛训练。 |
30 |
扩建机器人实训室 |
购置2台工业机器人考核设备; |
1.承担工业机器人的技能综合实训; 2.ABB机器人的认证考核和竞赛。 |
80 | |
航空服务
|
票务系统(值机系统) |
安装票务系统 (值机系统) |
学习票务系统,能快速eterm订单数据导入功能,获取eterm民航系统内已出票的PNR信息 |
50 |
安检系统 |
安装安检系统 |
完成机场安检实训 |
20 |
实训设备采购程序图
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位于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又毗邻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为满足实训教学和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需求,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已有的25个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新增10家优质、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其中数控加工专业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各新增2家,航空服务专业新增1家,其他专业共新增5家。
(2)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
学校将与校企合作基础较好、关系密切的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对于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各方的人才、知识、技术、设施、经费等优势,形成合力。学校实训中心组织协调学校技术人员,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或者深入企业现场,解决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校企合作共建的技术研发平台,其主要功能设定为:企业技术项目研发、教师技术研发实践和学生科技创新锻炼等三个方面。
(3)搭建师资队伍共享平台
为了打造“上得了讲堂下得了车间”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将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一是校企双方协商并制定《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师资共享管理办法》。
二是坚持“要上讲堂,先下企业”,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带着任务到车间、带着技术去交流并任职。
三是坚持“优秀校外人才进课堂”,学校各专业外聘一批来自校外实习基地、行业的兼职教师,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将聘请9名兼职教师,其中:数控加工专业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2名,航空服务专业2名,汽车维修专业2名,计算机信息专业1名。
(4)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校企技能交流平台
数控加工专业继续深入开展 “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 技术创新、同业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发挥其“传、帮、带”作用,打造校企技能交流平台。
航空服务专业申报创建“成都市帅利容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帅利容老师为首席技师、茶艺行业大师参与,组建茶艺技能大师团队,产教协同打造茶产业综合交流平台,校企一体化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员实现就业和创业。
4.实现产教协同育人
(1)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和《专业协同育人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当前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岗位人才技能要求,行业人才需求信息,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以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为标准,以双标准全程参与构建教学管理体系架构,深度融入。在招生模块、培养目标模块、毕业要求模块、课程体系模块、师资队伍模块中进行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2)校企深度融合实施协同育人
①人员互聘,角色互换
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行业先进技术专业培训,实施校企人员互聘,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按照《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实现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一线实践,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企业能工巧匠以兼职教师身份承担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任务。
②校企互动,文化共融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订单班培养为抓手,以学校为主体将企业文化对接、融入进专业,建设企业文化墙,开设企业专题介绍课堂,开展企业信息知识竞答,引入企业新闻和职场故事进入班会等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熟悉、了解并认同、接受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
③优化资源,深度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指导队伍、共管实训过程、共推教学质量、相互挂牌建立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基地。
④校企对接,培训认证
一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与东风雷诺公司共建“东风雷诺西南区培训中心”。依托优质合作企业,培训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及东风雷诺公司工作人员的培训。二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华航唯实公司共建“ABB机器人及应用认证培训考试中心”。率先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试点,开展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员的ABB机器人及应用认证培训考核。
(3)实现校企人才共育
一是继续与校企合作企业做好“订单培养”, 在现有基础上,“订单班”“冠名班”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到2021年订单班招生班级达到20个,其中:计算机信息专业拟达到4个;航空服务专业拟达到7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拟达到6个;汽车维修专业拟达到3个。
二是校企双方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符合实习要求的校内实习基地,企业方投入一定资金改善实习教学条件、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进行实习实训。
三是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每年度优先派各专业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实习,在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企业方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形成完整的实习评价报告,评价为优秀的实习学生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到企业就业。
学校依据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2015年3月,我校数控专业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分别加入“成都市机械职教集团”和“成都市电子职教集团”。2016年1月,现代物流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也分别加入了“成都市现代物流职教集团”、“成都市计算机专业职教集团”和“成都市汽车专业职教集团”。各专业职教集团除了有成都和周边地区的职业学校的加入,还有国企、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参与,实现校企和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促进共同发展。
(1)依托职教集团先进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建设
一是学校各专业在职教集团制度下履行权利和义务,积极参加职教集团组织的合作研讨会活动,每年度3-5次。
二是在职教集团运作机制下开展校内、校外交流学习活动,每年度4-6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专业职教集团每学年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
三是在专业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参考职教集团联盟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取长补短,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提升各专业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全面深入开展“适合”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借助职教集团优质资源,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根据集团校在教研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结合我校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切合我校的教师培养途径。积极参与职教集团成员校间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用同一课题,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探讨教育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以此提升我校教师教学功力。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备课组研讨、课题深度研究、网络资源在线学习等途径,务实教研,优化教学提升教师的学科把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搭建舞台。
(3)共享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平台,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委会积极参与工业机器人职教集团筹建工作,引进华航唯实公司共建“ABB机器人及应用认证培训考试中心”,开展师资培训、专业学生培训认证考核、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工作及社会人员培训认证。根据职教集团内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校毕业生的求职愿望,每年举办校园人才专场招聘会,计划提供对口顶岗实习、就业岗位1000余个,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6.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
2015年成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依托校办工厂——四川齿轮厂工程机械配件分厂和校企合作单位大力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双导师的深入指导为支撑,以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为抓手,深化现代学徒制,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1)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加工专业已顺利完成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将继续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由校内实训基地、“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合作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工作。
(2)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鼓励教师进修提升学历和技能,来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年龄、学科、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组织专业教师承担对外技术服务及产品加工任务;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举行讲座。
(3)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方案,完成现代学徒制班级一个班30人的招生。招生工作由合作的企业直接参与,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推行工学结合,实施双导师制:学校选定专业教师做导师,企业选派技术能手做师傅,按1名师傅带5名徒弟,签订责任书;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大纲,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反馈制度,完善实习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经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最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标准,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
学校坚持专业建设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专业设置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转”,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主动适应成都市,特别是天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
1.专业建设机制建立
(1)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立由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领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创新,使所开设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2)形成专业建设调研、论证机制
制定专业建设调研、论证制度,依托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开设、调整进行充分论证,对专业建设进行诊断与评估,定期对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指导,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纳入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实际需求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形成专业建设调研、论证机制。
(3)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制定专业动态调整制度,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专业建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制度,结合自身办学情况来开设新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对专业的方向、培养内容、培养层次进行动态调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4)形成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
制定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制度,将专业建设做“精”做“细”,在精细中强规范,在规范中提质量,在质量中炼特色,扎实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从顶层设计,将专业建设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面向,使专业建设有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各专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使每个特色专业有其明确的发展方向;各专业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建设内容细化到每年的工作计划;专业建设要以项目方式明确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团队,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专业建设取得预期成效。通过制度化管理,形成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机制。
形成专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制定专业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对专业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验收。学校通过上级领导、校内外专家、合作企业、毕业生的评价,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规范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专业部根据评价意见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专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专业诊改运行机制
完善专业诊改工作制度,围绕专业建设实施内容,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采取数据分析、对标标杆、专业剖析等形式,着力查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最薄弱、制约性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形成常态化专业诊改运行机制,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础环节和核心内容,进一步持续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将“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作为学校未来专业建设工作的主线,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通过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航空服务三个特色专业建设,拉动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
(1)建设背景与需求论证分析
①行业背景分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 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正式面世,规划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其中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与3D打印是重点。
国内业界认为,在机械、电子、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劳动强度大、重复性操作多的行业领域组织实施“机器换工”,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转型升级、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链意义重大。
②人才需求分析
成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市场人才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季度,加工制造行业人才需求排名第五,岗位需求个数为171218个。而学校地处的双流区,拥有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和蛟龙工业港两个工业区,区域内制造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一到毕业季,本专业学生供不应求。随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换代,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数控专业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大。
③专业定位
数控加工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多年来为成都市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管理与检测维修技能,能在现代制造业生产一线从事加工制造、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本专业面向社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企业在职员工、社会人员提供深造学习平台。
④专业优势
数控加工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经多年的建设,2012年评为四川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实训设施齐全,拥有集教学、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价值1500多万元,包含先进的立式加工中心、全能车、数车、数铣、数控线切割、电火花加工等各种机加工设备297台,数字化机械数控模拟教学设备70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训工位。实训基地除正常的实训教学工作外,还可承担对外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数控加工以及技术培训等业务。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8名,其中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10人,高级技师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93%。2016年经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了以本专业骨干教师张平命名的“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
⑤主要问题
智能制造的发展给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美好的前景,对数控人才需求势必日益增加。同时,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必定会增加对中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从而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对学校专业的基础建设、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二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修订完善;
三是现有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需求;
四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五是评价模式主要集中在校内评价,重视结果,欠缺过程性评价及社会评价;
六是部分教学设备需要更新,缺少软件教学平台;
(2)专业建设目
①总体目标
在前期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选择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企业领导重视校企合作工作的企业开展合作;
加大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企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年内将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成省内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精品专业。
②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行“1232”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技能训练;对本专业三年制中职班、五年制高级技工班、六年制预备技师班实施分层教学,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继续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
课程体系改革: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为本,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开发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3本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的思路,以“1232”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建立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评价模式改革:对现有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理论学习评价、学习实训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不仅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同学、企业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即: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书面检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3)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订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建设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专业建设内容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精心组织,保障改革
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数控加工专业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数控加工专业项目建设和规划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项目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二是继续推行“1232”人才培养模式
“1232”人才培养模式是数控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一条主线,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平台,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技能训练到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学习;由单项课题训练到企业产品的制作加工;由学生行为规范到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由学校专业学习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逐步提升个人能力及素质,毕业后同时取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将继续对其修订完善。由数控加工专业委员会负责布置、实施数控加工专业市场调研,设计《数控加工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开展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结果,撰写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市场调研报告,找出我校现有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人才、毕业生需求之间的差距,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作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试点工作,2018年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并通过验收。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通过学校的优势设备及人力资源,获得了“量身定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其产能提升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及技术力量,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职业规范。
②课程体系改革
由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邀请企业、行业专业参与,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制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并实施。
一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为本,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建设”等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强化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工作过程和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为本位,模块化项目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对接”;建设能适应目前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核心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和核心技能课程《数控铣工编程》、《数控车工编程》;建立课程更新机制,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修正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三是制定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由数控加工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校企共同完成《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工学》《数控加工工艺学》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四是校本教材开发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数控加工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校企共同开发《机械加工项目教程》《数控车工项目教程》《数控铣工项目教程》3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做到科学合理、务实够用,以满足企业的定向、定岗需求、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要求
③教学模式改革
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和进修,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到校任教,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来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一体化教学
加深校企合作,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工编程与操作》由理论实践老师共同配合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通过专业建设,营造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入企业产品到实训车间,以企业产品开发出实训课题,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的实训作品就是企业的产品,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学习工作一体化”。开发校本教材《数控车项目教程》和《数控铣项目教程》。
二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
《机械加工基础》开展项目化教学。积极引进“行动导向”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把学习过程改变为工作过程。把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检测——评估反馈”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提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编写校本教材《机械加工基础项目教程》。
三是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应用仿真、模拟教学
建设一间多功能教室,配备电脑、多媒体设备,并安装CAD/CAM软件,实施应用仿真、模拟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和了解数控加工工作过程,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AUTO CAD》、《Mastercam》、《CAXA》三门课程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模式。
④评价模式改革
对现有评价模式进行改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调研,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家长、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控加工专业委员会牵头,协同教务处、校实习工厂、校就业办、德育处分别组织学校、教师、企业、家长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化
评价内容从多个维度来进行评价。除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核外,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在校学习期间由教务处、实习工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检验学习成果;在企业学习期间,由学校全程跟踪按企业员工考核要求,由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德育处指定班主任通过调查问卷的等手段组织家长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生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小组互评、学生学业成绩测评、家长评价、班主任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相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企业实习、顶岗期间的考核评价,主要应由企业的师傅或指导教师主持,同时建立和完善必要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毕业生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发挥、岗位的变化与递进、科技成果、获奖信息以及企业评价、社会反映等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和收集汇总,及时分析和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经验,寻找和克服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5)专业建设进度
建设内容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设计完成《数控加工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归纳数据,撰写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市场调研报告;实施“校企接力,产教合力”,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实施“校企接力,产教合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
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反馈;对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毕业学生应获得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数控技术应用职业资格证书。 |
课程体系改革 |
依据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与企业共同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建设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 完成《机械加工项目教程》初稿;完成《机械基础》《机械制图》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建设雏形;制定《机械制图》《电工学》2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
进一步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继续建设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 完成《数控车工项目教程》校本教材初稿;完成《数控铣工编程》、《数控车工编程》2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建设雏形;制定《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热处理》3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
与企业共同完成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任务,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和应用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 完成《数控铣工项目教程》校本教材编写,出版三门校本教材;完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数控铣工编程》、《数控车工编程》教学资源和试题库建设;制定《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2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
教学模式改革 |
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学习考察,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实施教学模式改革;购买数控车床,对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场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编写项目化校本教材《机械加工基础项目教程》初稿。 |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修订完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建设多功能教室,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来全面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数控车项目教程》初稿。 |
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数控铣项目教程》,完成三本教材的出版;对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成效进行总结。 |
评价模式改革 |
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初步制定本专业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方案。 |
运行多元化评价方案,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评价。 |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对实施成果进行总结。 |
(6)预期效益
①全面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
通过项目建设,将全面提升我校数控专业的办学实力,通过专业改革与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面向市场、服务于成都地区企业的专业体系,形成整体优势。
②在区域职业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建成后,将在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将在区域职业院校中推广、共享教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标准、教学资料、实训设备及在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③形成区域内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的人才培训基地
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可以扩大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规模,具备每年承担700名在职人员培训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对外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数控加工技术服务,为成都地区的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专业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负责人:陈昭
(1)专业建设背景及需求论证
①行业背景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关键力量之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需要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成都市是国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立了电子信息功能区(高新西区)和高新区物联网工业园、双流区物联网工业园。《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出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规划》明确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双流区依托中电科、中电子等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了以智能终端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②人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双流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自2010年来大量大型电子信息生产企业相继落户双流工业园区,如:成都中电熊猫、纬创资通、千嘉科技、海威华芯、银河596、成都迈德、安可信等600余家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入驻,双流已迅速聚集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智能终端制造、物联网等产业集群,2015年,双流规模以上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企业54家,完成产值539.36亿元,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核心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预计到“十三五”末,双流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有望突破千亿产值。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一方面又需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2018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显示,约需上万名电子技术加工制造类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从事电子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电器设备维护与维修、智能家居和楼宇安装与调试、机器人操作、机器人维护与维修等工作。配套岗位有:电子产品等加工制造辅助设计员、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员、电子电工一线生产工、质量检测员、售前售后服务员、设备维护员、机器人操作员和维护人员等。根据园区调研资料显示,现工业园区内电子电工类行业急需设备维护维修、设备操作运行和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方面的人才。
③专业定位
立足成都周边,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电子、通信行业、物联网、机器人(领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前3年中级工阶段为通用电子方向,植入部分机器人课程;后2年高级工阶段为机器人方向,实现无缝对接),培养满足电子、通信、机器人、物联网、电子产品(设备)设计、生产、维护、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④专业优势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办于2009年,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专业,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校企合作、专业共建
引进了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等三家生产企业,校企共同探索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订单班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工作能力为主线,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随电子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紧密对接,以适应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的需求。
二是实训条件较完善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备先进实践教学基地。
电子专业目前有一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电工电子实训区、安全用电实训区、技能考核实训区、物联网实训区、通信与控制(高铁)实训区、单片机实训区、PLC实训区、电子装配工艺实训区、SMT实训区等。
三是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1名,其中专任教师7名,企业兼职教师4名。“双师”型教师4人。学历全部为本科毕业,职称资格包括高级讲师1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技师多名。
四是取得了显著教学成绩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采取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每年都会举行校内技能竞赛,在历年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三年取得成绩有:在2015年成都市“电子装配与调试”比赛中,获得一名市级二等奖,一名市级三等奖。2016上半年,获得“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省赛第三名;在国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中获得三等奖。2016下半年,获得“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市赛第二名;获得“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省赛一等奖。2017年上半年,在国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中获得三等奖,下半年在四川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省赛获第二名; 在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凯威电子杯”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获得二等奖一次。2018年获“凯威电子杯”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市赛第二名,在成都中高职衔接技能大赛(电子技术应用)中多人二、三等奖;2019年四川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操作”省赛获第二名。
五是通过产教融合,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本专业面向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区域内企业在职职工及其他有职业技能提升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研修培训:一是维修电工技师和电工高级,培养了一大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二是长期承担双流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特种作业(电工)培训任务,数量达上千人,为成都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⑤主要问题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引领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高速迈进,《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重点聚焦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和新经济五大产业领域,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越来越高,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电子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企业对电子高技能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三是现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四是专业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但可操作性有待改善,评价科学性、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五是教师团队持续发展制度有待完善,专任教师数量需要增加;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偏低,教学团队的专兼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2)专业建设目标
①总体目标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下的“1242”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年努力,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社会与电子行业认可度高,对成都区域经济和电子行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四川省示范性专业。
②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1242”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改善实训条件,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工作能力为主线,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随电子产业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紧密对接,以适应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的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基于电子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构建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建设3门核心课程,编写3门校本教材和制定8门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下的“1242”思路,探索符合职业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能力提高为本位”的教学特征,开展以“任务引领、现场教学、做学一体” 为教学设计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评价模式改革:改革传统评价模式,从学生入校到学生实习以及毕业就业一系列过程中,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老师,以贡献水平评价校企合作效果,建立、完善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评价机制,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机制。
(3)专业建设思路
按照 “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建立 “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为核心的“1242”人才培养模式,以四川特别是成都区域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依托,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企业共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工程建设,并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建设内容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全方位专业调查与深入研讨,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对成都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行业协会和往届毕业生的广泛调查基础上,学校与行业共同参与,经过校企共同研讨和企业专家充分论证,重新确定与成都电子信息行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标准。摒弃单一化培养模式,进行电子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电子信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技术平台,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生产、机电控制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护、营销与管理等工作,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5年制阶段式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不能完全满足电子企业对电子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定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5年制阶段式培养,两阶段:中级工阶段和高级工阶段。中级工阶段为通用电子方向,植入部分工业机器人课程(前3年);高级工阶段(后2年)分为工业机器人方向和物联网方向,以满足不同企业对电子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级工人才培养方案
序号 |
培养阶段 |
培养方向 |
培养时间 |
1 |
中级工 |
电子技术应用 |
1-3学年 |
2 |
高级工 |
工业机器人方向 |
4-5学年 |
物联网方向 |
四是实施和完善“1242”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调研报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推行“1242”人才培养模式。“1242”即1条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2个阶段:中级工阶段、高级工阶段;4种专项能力:识读图纸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2种就业能力:上岗就业能力、就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下的 “1242”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培养、循序渐进和能力培养三级递进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进程。按照“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能力依次递进,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渐转变。
第一级:基础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为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学习、电子电拖实训,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增加学生对的企业的了解,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基层意识,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级:专项能力培养,采取理实一体、赛训一体的方式通过校内学习、实训、校内外技能竞赛的形式组织完成,其中实训课比例不低于50%。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在该阶段学生完成机器人架构、运行原理、控制方式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不低于25%。通过各个项目的实训,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三级:企业实习综合能力培养,以工学一体的方式实施完成。学生通过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企业,实施机器人安装、调试项目综合实训,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把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技能拿到实训中练习检验,以转化为将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职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行为等,并要求每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
“1242”人才培养模式图
②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根据人社部颁发的技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和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成都地区电子信息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构建分阶段式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
一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构建适合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将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融理论教学于实践环节之中。例如,《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根据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划分为9个不同板块组织教学,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合为一体。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阶段式设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分阶段式设置:前3年中级工阶段,除设置典型电子核心课程外,植入部分物联网、机器人课程;后2年高级工阶段设置机器人方向和物联网方向的课程,实现无缝对接;将电工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将专业证书考试内容整合到相关的课程之中,使课程内容适应考证的需要,为学生获得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双证书”提供保障。
四是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人社部颁发的技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和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学校主体与企业共同完成《PLC》、《电气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等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五是校本教材开发
三年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企业合作,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3门具有项目导向特色的校本教材。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根据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实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③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按“1242”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推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一是推行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性强,应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实训车间或实训场所,实现“教、学、做”合一,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电气装置》《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演练,即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是实施项目化教学
《电气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把学习过程改变为工作过程。通过“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检测——评估反馈”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提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编写校本教材《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
三是应用仿真模拟教学
使用微机室,采用多媒体设备,《C语言》《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实施应用仿真、模拟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更快地熟悉和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过程,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编写校本教材《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
④评价模式改革
一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社会行业、企业对综合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将学生德育考核,职业素养评定,身心健康,课程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成绩,技能竞赛成绩,顶岗实习效果等综合纳入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构建以学校评价为主,企业、行业、家长、学生、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完成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是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实施内容包括对学生基本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其基本素质重点考核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文化素质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专业素质重点考核学生文化技能学习能力和技能展示能力;综合素质重点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岗位适应能力等。
四是多元评价实施
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设中,专业部结合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以及授课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定做综合评定,制定学生评价框架和量表,确保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执行。对学生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及考核部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形成有效的约束、运行和激励奖惩机制,来保障评价机制的长期实施。
五是实施顶岗实习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时,专业部为毕业生建立实习就业信息卡,为用人单位提供综合评价信息,收集企业对就业学生的评价意见,实施跟踪调查,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调整,促进电子专业特色化发展。
(5)专业建设进度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进度表
建设内容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调研行业、企业,掌握区域的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方案。 |
执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阶段式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
课程体系改革 |
构建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PLC》、《电气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 |
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3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完成《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校本教材的编写。 |
制定《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与维修》2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完成《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将3门校本教材出版 |
教学模式改革 |
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启动教学模式改革。《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实施一体化教学,《电气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实施项目化教学,《C语言》《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实施仿真、模拟教学。编写《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初稿。 |
继续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完成《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校本教材的编写。编写《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初稿。
|
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编写《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校本教材,并将《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2门校本教材出版发行。 |
评价模式改革 |
改革传统评价模式,探索构建“多元化、多角度”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对学生评价的框架,形成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表。 |
实施多元评价,建立学生评价的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制度。 |
调整完善多元评价框架及量表,形成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
|
(6)预期效益
①全面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
通过项目建设,将全面提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电工电子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相关人员在职培训基地和电子电工类企业的技术、人员输出基地。
项目建成后可使该专业在完成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每年能承担500人以上高级电工、维修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证培训与鉴定的能力;ABB机器人的考核认证和竞赛;具备每年500人以上特种作业(电工)新训、复审、换证和本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电工)培训等。
②在全省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建成后,将在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引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方向;在全省职业院校中推广、共享教学理念、专业建设成果,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负责人:帅利容
(1)建设背景与需求论证分析
①行业背景分析
2018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要充分利用成都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成都打造成为西部国际交通枢纽城市和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双流区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国际机场,地方政府一直以来都把航空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且在航空服务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集聚优势。2017年4月1日,自贸试验区落地双流区,带来了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最新机遇,也带来了发展航空产业的天时地利机遇。成都市政府及行业部门对民用航空和大交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为双流区在大交通体系战略层面的展开和航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双流区紧抓发展契机,在2018年启动了天府新机场建设,建成后的新机场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服务中心。
②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以来,中国航空服务业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作为西南航空枢纽的双流国际机场年均旅客吞吐量以“平均每三年一千万”的速度快速发展:2004年10月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2009年11月突破2000万人次,2012年12月突破3000万人次,2015年12月突破4000万人次,2018年12月实现了5000万人次的突破,同比增长7.49%;航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8.04%。这种增长动力必将推动内需市场的大力发展。
按照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建设新机场,对原有机场扩容改造,到2025年前,我国将达到1500座机场。据波音预测,中国各航空公司有望在未来20年内购买7500架商用飞机,按照每架飞机标配120人计算,未来20年间,我国需净增各类航空人才90万人。航空服务业人才缺口大,高素质服务人员稀缺,迫切需要加快“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养。
③专业定位
航空服务专业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引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大型、高质量的集机场建设运营政策研究、人才培养、企业实习、输送就业于一体的航空服务人才培育平台,培养企业广泛认可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通过3年校企共建,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功能,将本专业建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全省航空服务专业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④专业优势
学校于2015年开设航空服务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校企合作、专业共建
我校航空专业与四川华铁联合航空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充分发挥航空专业的就业优势,实行“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企业作为人力资源中转平台,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平台,以具体岗位的用工标准培养准员工(在校学生),规避企业风险,保证学生就业率。
二是实训设备齐全
航空服务专业拥有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形体房、化妆室等实训室,2017年学校投入巨额资金,购置“波音737-800”\A320型模拟舱,用于航空服务等专业教学实践操作,实训设备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三是师资力量雄厚
本专业所有老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其中5名教师有民航工作经历。学校还聘请各航空公司具有丰富航空服务经验的师资为学生授课,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专业知识,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民航企业深造,以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
四是学生可获取多个证书
学校拥有自己的职业资格鉴定所,学生通过培训可获得由中国民航颁发的《民航客运资格证》、《民航货运资格证》、《安检证》等多种民航业及相关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局办法的《茶艺证》;由四川省语言文字委生会颁发的《普通话证》。
五是行业前景好,就业无忧
学校与华铁公司校企合作,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与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机场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输送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积极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机场、民航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按照企业的用人数量制定招生计划,以保证学员就业的稳定性及高就业率。
⑤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航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美好的前景。按照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双流机场的扩容改造和天府新机场的建立,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伴随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空服人员。因此,对学校专业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条件等方面有了更好的要求。目前,航空专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参与;
二是现有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求;
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四是评价模式主要集中在校内评价,欠缺过程性评价及社会评价。
(2)专业建设目标
①总体目标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资源,构建航空服务人才培育平台;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工位进行一体化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互聘,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携手企业,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功能,将本专业建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全省航空服务专业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②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出适合民航事业的需求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必须建立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将“学与做”紧密结合。近年我校与华铁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专业共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改革:基于航空服务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推进核心课程系统化建设,构建符合航空服务职业能力要求、专宽适度的新课程体系,并将茶艺师、化妆师、空中乘务员、空中安保、安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应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岗位分析,按照行业标准调整课程体系。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比例,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模式,尽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情景教学的模式。根据企业文化、行业标准,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改革: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模式。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特质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挖掘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3)专业建设思路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完善实训教学场地建设,保障学生实训有序开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大量使用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符合航空服务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技能人才。
(4)专业建设内容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调研分析,把握需求,准确定位
选派航空专业骨干教师,对川内航空服务业进行广泛调研,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职业要求,行业发展,撰写调研报告,经专家论证后,形成航空服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三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专业调研报告确定培养目标,按照“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能力依次递进,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渐转变。探索实践完善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风向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双融合的三阶段、三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课程以理实一体化的方式由校内教师组织完成。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学习、实训,思想道德、专业素质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增加学生对的企业的了解,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基层意识,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阶段:专项能力培养,采取理实一体、赛训一体的方式通过校内学习、实训、校内外技能竞赛的形式组织完成,其中实训课比例不低于50%。通过与华铁等合作单位,校企双方合作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在该阶段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不低于30%。通过各个项目的实训,使学生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培养,以工学一体的方式实施完成通过校内一体化实训基地,实施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把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技能拿到实训中练习检验,以转化为将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职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行为等,并要求每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工作经验,并学习企业文化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质。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图
②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校企合作,共建航空服务课程标准
根据《航空服务国家职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结合行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航空服务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课程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职业化妆》、《民航英语》、《形体训练》、《民航市场营销》、《旅游中外民俗》、《民航概论》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三是加大实训课程比例,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采用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同方向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的师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实训课程的比例。增加了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根据企业和行业特点,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三年内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完成《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两门校本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编写校本教材。教材要充分体现新技术、新成果,强调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性,实现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配套使用。
③教学模式改革
航空服务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共同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将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等融入到专业教学、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推行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为民航企业培养具备民航商务、安检服务、空中乘务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性航空服务人才。
一是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环境,教会学生运用技能和正确的工作方法,规范地完成工作任务。学校现有的航空模拟仓,可以完成客舱服务等空乘类的课程教学。学校将在三年内增加安检系统、票务系统等实训设备,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职业化妆》、《形体训练》、《民航服务礼仪》采用一体化教学,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编写《民航服务礼仪》校本教材。
三是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民航市场营销》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研究与发现进行学习,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总结等阶段提升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实施情景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客舱服务技能》采用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编写《客舱服务技能》校本教材。
④评价模式改革
一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多元化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立足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践性,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制定多元化评价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实施多元评价
学生评价实施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参与,家长、社会组织、学生协同的多元评价模式。
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生毕业时,专业部为毕业生建立学生跟踪手册,为用人单位提供综合评价信息,收集企业对就业学生的评价意见,实施跟踪调查,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促进航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
(5)专业建设进度
航空服务专业建设进度表
建设内容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充分调研分析,把握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论证,再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系统优化,并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
根据专业调研报告确定培养目标,按照“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能力依次递进,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渐转变,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方案。 |
考核、调研完善形成新年度“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
课程体系 改革 |
收集《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课程开发的材料收集。 |
完成《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2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理论实操试题库、重要实训演示视频、编写校本教材建设。 |
完成《民航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2门校本课程开发。 |
教学模式改革 |
制定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职业化妆》《形体训练》《民航服务礼仪》一体化教学;《民航市场营销》采用案例教学;实施《客舱服务技能》情景教学;编写《航空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初稿。 |
进一步开展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提升教学模式改革的质量;《航空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定稿。 |
加强考核、调研力度,完善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式改革;《航空服务礼仪》《客舱服务技能》出版发行。 |
评价模式改革 |
突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
全面实施多元评价,学生评价实施以学校为主,行业、企业参与,家长、社会组织、学生协同,共同完成多元评价。 |
完善航空服务专业多元化评价”考核方案。 |
(6)预期效益
①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师资互聘,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化、实用型的航空服务人才。
②建成省内领先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数量、功能进一步满足教学和社会服务需要,实训实习条件达到省内领先、市内一流水平,联合办学、社会培训、教师培训、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共育等合作项目质量明显提高;为双流空港基地培养更多的服务人才.
③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形成合力,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数量、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形成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教学团队。
④校企共同完成校本教材开发
企业人员与学校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开发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以项目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校本特色专业课程《服务礼仪》和《客舱服务技能》。
⑤加强培训,服务社会
立足地方经济,发挥社会职能。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对社会人员进行航空服务专业技能培训,为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成为区域内民航专业培训与鉴定的技能培训基地。
⑥实现专业内涵提升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功能,将本专业建成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全省航空服务专业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坚持标准规范办学方面
学校以构建标准体系,规范办学行为为目标,形成保障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1.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
建立规范的办学制度体系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保障,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亲自抓好抓落实,为以后学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对标梳理,构建规范办学标准体系
学校由办公室牵头,教务处、德育处、后勤处、招就办等部门配合,做好规范办学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一是办学方向标准构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章程》,修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15—2020“十三五”规划》,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校歌、校训、校徽及“三风”,制定学校的愿景、办学目标及学生培养目标,确保学校办学方向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办学条件标准构建。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要求,制定《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标准》,科学设置各项办学指标,充分利用学校6个专业实训基地,并积极推进“十三五”产教融合项目的建设实施,完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的优化建设,添置专业设施设备,其中包含学生实训设备、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新购置图书2万册以上,从而确保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日益革新和改善。
三是管理规范标准构建。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教职成〔2010〕6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文件规定,在考察学习、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学校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核,逐步建立并完善《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设置标准》《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教学标准》《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实习管理规范》《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内控管理规范》等标准体系,按标准运行,对照标准考核,确保学校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安全。
(2)问题导向,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
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加强管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意见〉的通知》(川教函〔2014〕64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川教函〔2017〕186号)对标梳理学校办学行为,找出当前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管理制度并持续改进,力求实效。
一是规范招生行为。每个年度按照学校实际情况修订《年度招生实施方案》《年度招生奖惩方案》。在招生工作中要做到三点:首先加强招生政策和工作纪律的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公开承诺诚信招生、阳光招生;其次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不以虚假宣传和欺骗手段进行招生,杜绝有偿招生等违规违纪现象;再次加强督查,对违纪问责。努力做到诚信招生、阳光招生,并达到质量招生效果,保质保量完成每年的招生任务。
二是规范学籍管理。修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校安排专人管理,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四川省技工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做好电子学籍和纸质学籍档案。充分利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学籍电子注册、学籍异动、学生信息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注重电子信息的核查,坚持班主任每月到教务处核查一次。同时做到电子学籍与学校信息网络融合,方便学校管理及学生查询;电子学籍与学校诊改系统融合,便于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教师的质量管理等。从而做到学籍电子档案数据准确、更新及时、程序规范,无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等现象。
三是规范教学管理。修订《教育教学常规要求》《教学设备管理实施办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高考奖励方案》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分步制定、修改、讨论、审核方案,使各方案更加切合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和理论高度。从而使教学管理做到有计划方案,有实施办法,有考核方案,有奖励方案,有力的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有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是规范实习管理。完善《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学校严格执行学生实习管理相关规定,将每次实习的时间及工作安排印制告家长书,及时告知。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信息传递报送等安全制度,使实习安排工作顺利进行;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使实习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调研、总结工作,做好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
五是规范财务管理。修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增强绩效意识,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同时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学生资助等专项资金的过程控制,规范会计行为。使得学校财务管理规范,无虚报虚列、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六是规范安全管理。修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应急安全预案》等制度。通过各种形式或活动,强化师生安全教育——安全无小事、安全事故警钟长鸣,,提高安全意识;抓好物防、人防、技防等落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抓好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预案,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督查,建立奖励问责机制。发挥自贡市应急文化阵地的作用,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确保师生的安全稳定。
2.建立规范办学运行保障机制
学校以构建标准体系,规范办学行为为目标,形成保障规范办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1)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是建立《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落实责任制管理,即校长与副校长、副校长与分管部门中层、部门中层与部门教师、专业部与教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晰,流程规范,考核全面,奖惩分明;二是成立目标监督办公室,完善专兼职人员配备,定期督导检查,注重过程管理,注重制度落实,强化质量监控,确保目标完成,以及完成质量。
(2)实行三级管理负责制
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分管副校长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中层干部负责具体管理实施、专业部负责专业建设。各部门负责人可以按照目标管理对工作进行管理,而各专业部则负责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制定培养体系和计划,并指导专业部成员的教学工作开展,建立健全专业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专业部成员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从而使得学校工作职责明确、运行高效。
建立督查问责机制
狠抓作风建设和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各类制度和考核方案,强化执行力,落实、反馈机制畅通,学校管理科学精细、井然有序。增强正能量,领导带头遵守,作出表率,无徇私舞弊、欺软怕硬现象;树立先进榜样,表扬奖励优秀,鞭策鼓励后进;所有工作均落实“一岗双责”,对违纪违法行为绝不姑息,严肃查处并进行责任追究。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是立德,根本在树人,它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校把立德树人工作始终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引领,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工作要求落细、落小、落实。根据教育部2017年8月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衔接合理、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以“四线”定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四线”即“为学生人生铸魂,为学生发展奠基,为学生职业固本,为学生立身定轴。”从学生精神、根基、本源着手,将一切工作立身学生长远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将“四线”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方向。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以“三化”打德育工作基本模块
①“德育育人课程体系化”
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落实课程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
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作的育人责任,初步构建起德育学科课程、学科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课程“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一是落实德育课程建设
围绕“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健全人格、社会担当、职业精神”等德育内容进行顶层架构,加快德育的课程化建设,积极开发德育校本教材。预算六万元,初步设计一本综合性德育校本教材。并在两年内做好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德育校本教材资料收集、初稿成形、出版使用工作。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践行“贤能兼备、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落实学科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以“一体化、课程化”为导向研制学科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制度保障,推动课程统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开展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目标、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根植于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提高育人成效。
三是落实德育实践课程建设
德育实践进行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相应课程,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进行德育的生活化探索,立足学生成长,充分发挥区校外联的作用,加强“学校—社区—社会实践”立体化平台建设,寓德育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以美德滋养学生心灵,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注重把以“贤能兼备、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年级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前后贯通的德育实践课程体系。
②“德育育人管理体系融合化”
将立德树人主要任务要求贯穿于学校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坚持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等入手,以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立德树人理念目标的认同。
建立和完善教育常规制度,并形成德育教育的常规制度形成管理制度手册。形成稳定、持续、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每学期固定的校会;每学期常规安排的班、团会,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开学、毕业典礼,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活动;周期性的研学旅行,参观主题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等,逐步形成系统制度,认真坚持。对各年级学生必读的书籍,必看的影视片,必须学会的歌曲,必须参观的本地区的主题教育基地、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也要做出校级规定,学校德育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并付诸实施。
③“德育育人职业教育就业化”
学校德育处,校团委、就业办联合,做好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针对学生和家长,依托学生社团活动、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校内心理辅导中心,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教育、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达到有理想信念,有职业目标,有择业标准,有就业理性,有创业意识。
一是企业文化进校园
把“企业文化”教育引入校园,预算十四万资金,依据专业要求打造各具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在学生管理上变传统班级管理为企业管理。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感受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企业的创业历程,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创新、坦诚协作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校企双向交流
开展校企交流、“名企访问访学”活动。预算四万资金聘请企业文化培训师、从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现代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内涵等方面开展讲座、情景体验、团体辅导等活动,组织部分师生、家长到企业访问访学,了解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
以“一个系列”落实德育工作载体
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文化育人功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以“贤能兼备、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为精神内核有效统合学校较为零碎、分散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校育人文化的整体功能,整体推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养成等立德树人重点工作任务的开展。
系统设计,系统推进德育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将德育活动依据德育模块做系列安排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系统化落实为重点、以成效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为“四线”,设计并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理想与就业创业” 这四项行动计划。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活动中。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综合改革,培育广大青少年的人文情怀、工匠精神和世界眼光。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统一部署,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3〕12号)为统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师资队伍。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特色师资建设。
1.加强教师培养机制建设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师资队伍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师徒结对方案》《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制度》《专业带头人的遴选及培养方案》《骨干教师的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 新增《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关于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的有关规定》《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职称评审方案》《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师德规范标准》等制度,构建学校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1)坚持规划与需要原则
立足当下职业教育现状,结合学校各专业发展、建设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引进规划。
(2)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了解培训需求,根据学校建设,结合专业发展情况,为教师提供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平台。
立足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化培训,包括专家指导、师徒结对、课程指导与开发、主题培训、名家引航、教育科研、“课堂”大赛、展示交流等。
(3)形成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制定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学校由教务处牵头,成立教学督查小组,对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工作检查。通过对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备课情况检查,督察组进行随堂听课、作业辅导检查以及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形成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4)制定教师激励制度
学校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提升学历、发表论文、晋升职称、研究课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师及以上)、参与或者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对其予以适当奖励。
(5)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制定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考核,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组织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并进行公开承诺,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暑假校领导带头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讲座,并通过“师德标兵评比”、师德楷模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关爱学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师德师风,倡导教师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实施分层分类培养
通过分类培训、分级培训、分步培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师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培养、示范引领”的原则,依据《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办法》,制定培养培训方案、计划。立足学校和专业实际,在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拔和培养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精力充沛、有较强专业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激励、培养、培训、进企业实践、参加国际国内交流学习、承担教学科研、课堂改革等措施,重点加以培养,使之能带动、引领专业发展。具体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
1.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2.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竞赛和实训指导能力; 4.开展专题培训或专项技术讲座, 5.组织编写1门校本教材; 6.培养专业带头人5名,其中数控加工1名,电子技术应用1名,汽车维修1名,计算机应用1名,航空轨道1名。 |
培养措施 |
1.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的平台; 2.负责组织开发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本专业的教研、科研活动,主持承担项目建设; 3.组织本专业师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个人带头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4.组织专题培训或技术讲座; 5. 教材的编写; 6 .鼓励进行学历提升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
(2)骨干教师培养
按照“重点培养、带动提升”的思路,依据《骨干教师遴选与培养实施办法》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水平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通过多形式培养培训,“搭台子”、“压担子”、“树梯子”,加快骨干教师成长步伐,每个专业培养2--4名骨干教师,发挥其在专业发展和改革中重要作用,承担重要任务,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推动专业发展。具体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
1.具有较强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理念,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2.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能力; 3.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顶岗实习; 4.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5.参编1本校本教材或实训教材; 6.培养骨干教师21名,其中数控加工4名,电子技术应用2名,汽车维修2名,计算机应用2名,现代物流2名,航空轨道3名;公共基础课每个学科各培养2人。 |
培养措施 |
1.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调研平台; 2.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资源建设; 3.提供到技术先进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指导学生比赛;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每年个人主讲公开课、专题培训不少于1次。 5.参编校本教材或实训教材 |
(3)青年教师培养
根据学校梯队培养方案,依据《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师徒结对方案》、《关于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方案、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年轻教师成长。制定新教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进校后到合作企业与企业师傅结对子,进行专业实践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新教师在实习期间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具体方案如下:
培养目标 |
1.具有较新的专业思维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2.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3.参与专业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 4.培养青年教师11名,其中数控加工4名,电子信息技术1名,汽车维修2名,计算机应用2名,现代物流1名,航空轨道1名。 |
培养措施 |
1.提供各级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参加技能大赛、教学业务比赛或观摩活动,提供到技术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3.参加专业建设发展相关的教研、科研活动。 4.由学校组织参加“青蓝工程”,师带徒、结对子,听课、参加技术培训等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
3.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建设
以“专业对口、岗位对应”为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进企业实践方案,明确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任务,校企共同对教师进企业锻炼情况实施管理。依据《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制度》,试行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别化、个性化下企业实践方案。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新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安排他们到对应专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师傅结成对子,不断线挂职实践锻炼半年,以企业为主对其进行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考核。二是尚未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在三年内通过分期分批安排参加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进校企合作实践锻炼,加快双师素质提升。三是已具备双师素质教师的技能等级再向上提升。实施“假日技师行动计划”、到合作企业实践一个月以上,重点是持续提升双师素质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保持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具体方案如下:
建设目标 |
1.提升新进教师双师素质,具有较新职教理念,能胜任两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 2. 熟悉行业、企业生产流程、了解发展状况,掌握岗位技术要求,并取得双师型证书。 3. 具有较强的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4.能承担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指导新教师技能实习。 5..培养“双师型”教师18人,其中数控加工2人,电子技术应用2人,航空服务2人,其他专.业各2人。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95%,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 |
建设措施 |
1.提供国内外培训、学习、交流、调研; 2.组织到对应专业合作企业观摩学习; 3.提供到技术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协助企业管理、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4. 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参与专业发展研讨,个人参加技能 比赛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5. 鼓励进行学历提升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兼职教师建设
依据《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的准入机制,并建立兼职教师库。依据《兼职教师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办法》,明确教师专业课教学任务,逐步使兼职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实施与开发中,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鼓励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结合兼职教师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根据优胜劣汰原则,考核合格者可连续聘任,并在后续聘任中适当上浮其课时津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从而为学校专业发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具体方案如下:
建设目标 |
1.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制度建设; 2.承担专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任务; 3.能够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能够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 4.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方案修订,参与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 5. 培养兼职教师9名,其中数控加工2名,电子技术应用2名,汽车维修1名,计算机应用1名,航空轨道3名; |
建设措施 |
1.完善兼职教师聘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2.参加专业教研、科研活动,指导专业教师和青年教师技能教学。 3.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指导学生、教师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技术比武; 4.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每学年不少于2次; |
(2)校企共建教师团队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修订“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制度,在校企合作联合会机制下,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共同组成专家团队,一方面对教学、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互聘、互通的方式,达到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
建设目标 |
1.具有较高行业认知水平和企业实践经验,把握行业发展动态; 2.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行业发展理论、专业技能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3.具有较高的模块化课程开发能力、实习实训、实训室建设、专业建设和规划能力; 4.能够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最新发展理念,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5. 每专业聘用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能手、专家指导专业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教师。 |
建设措施 |
1.提供企业培训、学习、交流的平台; 2.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了解岗位需求状况; 3.定期组织专家研讨会,研讨专业建设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内容; 4.给予经费鼓励,以效定酬,优劳优酬。 |
为了贯彻落实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编号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我校将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按照学校对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要求,促进我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在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促进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突出机制创新,重视学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通过信息化建设,尽可能解决前期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和管理平台推广使用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学校信息化校园顶层设计方案》,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考虑,又要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行横向考虑;
既要考虑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步骤,又要考虑这些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遵循统一规划、规范实施,完善基础、突出应用,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制定符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各阶段具体实施规划,来指导全校信息化建设。
顶层设计方案建设整体拓扑图
完善中心机房规范建设,加强对现有网络服务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及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安全管理、学工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和平台,改善升级学校原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智慧教室,整合校园一卡通,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整理教学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形象、提高产教融合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中心机房升级改造、网络安全改造升级
数据中心机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综合了装饰、网络、电气、防雷接地、机房排换风、机房UPS、消防等多种专业,是电子化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对信息中心机房进行设计施工时,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还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场地的现场条件和技术条件进行合理优化的设计。使实施后的机房达到能保证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稳定可靠的运行;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学校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核心交换机,达到双核心交换虚拟化,为学校的网络稳定提供保障;完善校园网络安全建设,建设硬件防火墙实现入侵检测系统、修补系统安全漏洞,防病毒、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为全面建成智慧校园作基础支撑。
中心机房系统设备清单表
序号
称
单位
数量
1
机房装饰
套
1
2
机房综合布线
套
1
3
机房空调系统
套
1
4
机房防雷接地
套
1
5
机房UPS系统
套
1
6
机房供配电系统
套
1
7
机房排风系统
套
1
8
消防系统
套
1
9
防火墙安全系统
套
1
(2)改善升级学校原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我校现有部分教学设备老旧满足不了现代化教学需要,因此计划改造升级10间多媒体教室,购买10套更为先进的一体机,逐步更换现有的投影式多媒体;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达到先进信息化教学水平。
(3)建设智慧教室
近年来,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传统教室作为一种课堂形态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日常教学,解决常态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方法单一、手段匮乏的问题,并逐渐演变为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互化的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能力提升;帮助学校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智慧教室”,以创新的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和互联网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提高教师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智慧教室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包含课堂教学服务、即时反馈服务、诊断服务、补救教学服务等四大子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科技服务模式。智慧教室是指根据老师的教学需求,设置各种智能设备终端,达到兼具便利,智慧与效能的教学环境。
智慧教室系统设备清单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1 |
智慧教室系统 |
套 |
1 |
2 |
智慧助教系统 |
套 |
1 |
3 |
智慧学伴 |
套 |
50 |
4 |
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 |
套 |
1 |
5 |
学生反馈器 |
个 |
50 |
6 |
反馈系统接收器 |
个 |
1 |
7 |
教师反馈器 |
个 |
1 |
8 |
学习终端 |
台 |
50 |
9 |
充电柜 |
台 |
1 |
10 |
系统集成 |
套 |
1 |
(4)整合校园一卡通
整合学校食堂、进出校门、借阅图书等多卡管理的问题,尽可能的将食堂、借阅图书等改为一卡。学生进出校门采用远程识别系统,学生进出学校采集的数据信息可通过微信或手机短信发送给家长。
(5)完成管理平台建设
校园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外因素,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出对现行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
建设内容 |
内容说明 |
信息标准体系 |
基于《教育行业信息化标准(2012)》国标,结合国家数据平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结构》以及学校的实际需求,编制学校自己的信息标准体系与规范,内容包含:代码集、数据集、安全、交换规则、应用规范等。 |
基础平台 |
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流程中心、统一消息中心、校本数据中心、统一信息门户等 |
教务管理系统 |
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管理、课程排课、学生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师考核、调代课、教学/教辅工作量核算等 |
招生管理系统 |
支持招生登记、招生计划管理、招生统计分析、录取查询、通知书模板管理等。 |
学籍管理系统 |
支持新生注册、新生信息采集、学籍信息查询、学籍异动管理、异动查询及统计、新生班级分配及调整等。 |
学工管理系统 |
学生信息管理、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管理、资助管理、学生综合测评等 |
智慧校园建设分期实施清单
(6)数字图书馆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图书馆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缓解了学生借书压力。
信息中心与教务处共同牵头,建设智能图书馆。应用RFID射频识别、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像识别等最新技术应用,将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立体覆盖、开放共享、技术领先的智能化图书馆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将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立体覆盖、开放共享、技术领先的智能化图书馆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管理和数字资源阅读一体化。通过统一平台架构和高度智能化,实现了资讯互通、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后期使用维护成本,同时带给全校师生极佳的智能化体验
智能图书馆具备24小时综合图书智能服务。它使我校的智能图书馆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相关的门禁识别注册系统和智能借还书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天侯不间断的读者注册、查询、阅读、借书、还书、处理逾期等各项服务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的阅读生活。同时智能图书馆至少建设不少于50000册的电子图书等内容。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采用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在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组织解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概念,形成正确观念
聘请专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讲座,使教师明白什么是深度融合,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
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成资源库建设,推进信息化教学
①围绕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应用三个方面,建立学校资源库。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课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活动收集教师的自制课件,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课件、教案、音视频等资源,使学校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提高资源库的实用价值。借助资源应用平台将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②依托互动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建设网络课程15门,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块、学习支持模块、教学评价模块等。网络课程的建设使得学生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习进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具有充分的答疑时间;使得优秀教师资源共享、交流范围扩大,最终提升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其中教学内容模块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支持模块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撑性资源,可以包括习题、微视频、扩展资源、答疑方式等;教学评价模块是对网络课程的反馈,包括每节课的评价方式、每单元的评价方式、最终的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
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使资源应用软件与资源数字内容得到最大化利用,充分发挥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名称
序号 |
专业 |
课程名称 |
1 |
数控加工 |
机械制图 |
2 |
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 | |
3 |
数控铣工编程与操作 | |
4 |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 |
5 |
机械基础 | |
6 |
电子技术应用 |
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及行业应用 |
7 |
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行业应用 | |
8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 |
9 |
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 | |
10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 |
11 |
航空服务 |
民航服务礼仪 |
12 |
客舱服务技能 | |
13 |
职业化妆 | |
14 |
茶艺 | |
15 |
造型设计 |
3.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计划”,使我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利用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①开展专题讲座
针对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需求,聘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内容上可以从教法创新、信息化手段应用等多方面展开。既要注重工具使用的培训,也要开展教学理念的培训。
②组织教师技能专项培训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信息化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各种软件使用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应用软件的能力。
③对信息技术教师专门培训
信息技术教师既是我校教师的一部分,也是我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排头兵。信息技术教师先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带动我校全体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队伍中。因此我校将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包括校内培训、外出学习等各种形式,定期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培训的老师可以在校内举行分享会,带动我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2)实施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结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①专业课录课,精品课录播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开展专业课录播、精品课录播工作,可以为我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同时录播工作的推进可以大幅提高参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因此我校首先将确定录播课程,制定录课计划,安排录课人员,派遣专门的人员负责资源的收集与上传。
②微信平台等的使用
鼓励教师开展与应用微信平台进行创新,通过教师对各类平台的应用促进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另一方面也对我校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3)通过网络平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①在网络使用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通过远程网络、校园网络、校务平台建设与使用提升我校教师信息素养,以使用需求促建设,同时在使用中提升教师使用能力,从而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②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
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网络使用能力,提升信息化素养。
(4)改善客观条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①硬件保障
加大硬件投入,为教师配备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类智能设备,
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校园,为我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提供硬件保障。
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对参与比赛获奖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全校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行动中,在提升教师们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为提升我校社会影响贡献力量。
(5)把握新课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信息素养渗透新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在探究实践中求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养。
(6)开展信息技术主题活动,让学生信息素养融入新实践
形式多样、趣味无穷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平台,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对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与发展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在开设信息技术公共课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类主题活动小组,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主题活动激活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7)建立信息素养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在判断学生的信息素养时,从学生的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伦理道德、意识与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多元评价,是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4.数字校园建设建设资金预算
数字校园建设建设资金预算表
序号 |
名称 |
简要说明 |
预算(万) |
1 |
网络安全及中心机房建设 |
包含中心机房环境建设、网络安全防护建设等。 |
35 |
2 |
多媒体教室建设 |
更换现有的投影式多媒体,购买10套更为先进的一体机。 |
35 |
3 |
智慧教室 |
搭建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师生课堂即时互动,即时评价,实时掌握教学大数据,分析教学状态。 |
50 |
4 |
校园一卡通建设 |
整合学校食堂、进出校门、借阅图书等多卡管理的问题,尽可能的将食堂、借阅图书等改为一卡。 |
20 |
5 |
管理平台建设 |
基础支撑平台(信息标准、校本数据中心、统一流程中心等)和全过程管理平台(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安全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等) |
205 |
6 |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
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在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
5 |
小计 |
350 |
1.现代职业学校管理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站在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抓住发展机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四川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的历史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因此,我校要建成现代职业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修订学校办学章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按照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力、规范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章程》,报双流区教育局审批后实施。章程要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练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体现现代职业学校的管理特征,着力解决学校办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履行公共职责的基本规则。
(2)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分管副校长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中层干部负责具体管理实施、专业部参与专业建设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确保规章制度能覆盖学校工作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尤其是对党建、德育、教学、后勤、安全、招就等主要工作方面,重新梳理,加以规范,以确保各项工作、各环节控制
留空白、不存风险。二是将各种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措施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岗位及环节当中,使全体教职工明确自身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及重点,最终形成统一、规范、完善的工作流程,提升内控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水平,促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三是落实中层干部、专业部、班主任每周例会制度。并由各部门负责人将主要问题及重大事项作收集,定期召开部门会和专业部工作会,将事项告知及重大问题进行交流。结合各岗位情况,强化各项制度执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点评、提醒,提高执行力。同时学校将章程和规范性文件汇编成册,并适时在学校网页、官方微博及学校订阅号上予以公布,便于师生了解、查阅。
我校将制定、完善的制度主要有:
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办法》《党建目标考核办法》《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
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育装备管理使用考核办法》。
后勤:《学校财务、财产管理办法》《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办法》。
招生就业:《学校招生工作方案》《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安置方案》。
安全:《学校安全维稳工作方案》《学校应急安全预案》。
综合:《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附加绩效考核办法》《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晋升)方案》。
(3)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完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从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管理着眼点,高效运行,从而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一是规范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加强和改善学校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支及各专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监督保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八项规定”的落实及“四风”的治理;按照有关规定,健全校内“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规则,落实主要领导“四个不分管”的规定,完善决策程序,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加学校建设及专业管理的机制,形成校企合作决策机制。要形成决策(校长办公会)与监督权(党总支、工会教代会及社会)相互制衡,保证学校管理与决策的规范、廉洁、高效。
二是科学设置内部职能机构,完善治理结构。根据学校特点和需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设置各种职能部门,即行政办、教务处、德育处、安全科、招就办、培训科、技能装备中心、实习工厂等,按照有利于为教师、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的要求,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分工,健全重要部门、岗位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4)健全民主监督
一是健全校内民主监督机制。依法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运行符合规定,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教师培训、工资绩效分配方案及每年的工资调整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加强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制定学生管理或者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规定,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
二是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学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定期与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沟通,听取意见,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学校会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专题讲座,及时将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衔接。学校还会每月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支援活动,社区也会将一些好的社区活动放在学校举行。
(1)建立健全诊改工作机制
把诊改工作作为学校常态工作,每五年研制学校质量工作规划,从工作现状入手,每年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依据计划目标寻找问题,进而界定和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订整改方案,着力改进以“质量改进8字螺旋”为基本单元的常态化、周期性的质量提升动力机制。
(2)建立和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与配套制度
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确保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管理规范符合国家要求,建立完善“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构架,即:五纵——纵向五系统(决策指挥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质量生成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横——横向五层面(主体)(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通过各层面间体系化的目标、标准形成目标链,标准链,串接纵横,经由大大小小螺旋上的诊断与改进的交叉感应,实现纵向五环节与横向五层面纵横联动,构建起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梳理各个系统的功能,建立包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多元的质量保证制度,科学完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构建质量预警机制,推动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3)建立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数据平台
开发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数据平台系统,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尤其是校企合作预警、专业建设预警、课程建设预警、教学资源预警、师资信息预警、社会认可度预警,使之不仅能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还能满足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的需要,推动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
(4)提升专业建设能力
重点研究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求,科学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与结构,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打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资源建设,建全专业自主诊改,积极参与企业、行业牵头的专业诊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5)上报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对学校当年教育发展与质量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每年编写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作为诊改依据。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充分发挥“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四川省安全生产培训协会会员单位”“四川省劳务品牌培训基地”等的作用,发挥培训职教双重功能,进一步加强学校培训中心建设,健全服务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流程,提升培训时效。实现年培训规模达2500人次。依托学校内国家级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技能鉴定工作,年鉴定人数实现1000人次。
学校职业培训将紧扣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区域经济发展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提供技能、技术人才储备为目的,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学校作为天府空港技能培训联盟的主要成员之一,将与成员中的企业和培训机构紧密联系,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企业员工岗前、技能提升”等类型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助推我校职业培训“三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推进我校产教融合、产才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二是积极参与“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残疾人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初中级培训。三是在成都市、双流区安监局督导下,在省安全生产培训协会指导下,积极与各个企业对接开展“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特种人业人员”安全培训。四是建立“园区-职校工作联席会”。搭建园区企业与我校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定期邀请园区企业莅临我校,与职教专业教师共同探讨涉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企业—职教”双方对话。
(2)发挥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生产服务,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一是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成立项目研发组,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互惠、独立核算的原则下,产品相互协作加工、产品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并据此开发实训课题,既服务地方经济,又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现实条件,实现校企双赢。
二是发挥“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师资优势,与企业在技术攻关、培训传艺、研究开发、技术交流四个方面开展合作。
(3)承办技能大赛,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学校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设备优势,主积极地承办区市级以上技能大赛,推动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区域辐射能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实现教育资源共
(4)开展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
学校将与雷波、巴塘等多个平困地区结对,积极开展支援教学和就业等相关帮扶工作。努力让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及先进的办学理念能渗透教育相对匮乏的落后地区,助力脱贫攻坚。
(一)组织保障
1.成立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
双流区人社局和双流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我校“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共同组成“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监督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唐玲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光纯 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成员:张亮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方宏 区教育局职成科科长
凡鸣泉 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培训科科长
樊明强 区教育局职成科科员
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示范建设项目的重要工作开展实施,监督落实示范建设项目的目标责任执行情况,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成立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加强示范校建设的组织保障,学校校级干部成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专业负责人组建共11个专项建设小组,对各个建设项目层层划分责任,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共同制定科学、详尽的建设方案;同时制定各建设项目进度计划和质量保证措施,使建设项目的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堂兵 党支部书记 校长
副组长:李 成 党支部副书记 副校长
况在友 副校长
蔡 音 副校长
高八一 副校长
成 员:姚颖 孟颖 宋雅康 蒋宣君 曾涛 李万红 叶建
周静 周晓丽 罗敏 夏锋
职责: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领导项目建设工作,研究决策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及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组织领导项目的实施、协调、监督、评估和验收;研究制订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各项政策及措施。
分工:
李堂兵书记、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为示范校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
李成副书记、副校长协同领导小组组长做好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标准规范办学建设、现代职校学校建设、资料收集整理、外联宣传等工作。
况在友副校长协同领导小组组长做好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建设、数控加工专业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等工作。
蔡音副校长协同领导小组组长做好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
高八一副校长协同领导小组组长做好示范校建设项目中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及经费使用管理等工作。
3.项目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 任:周奎
成 员:郭大志 付尚波 龚侨忠 田应全 李堂兵
职责:依据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产业政策、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协助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对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过程进行指导和咨询,对项目建设的阶段性和总体成效提出反馈意见。
4.项目建设办公室
主 任:况在友
副主任:姚颖 孟颖
成 员:宋雅康 蒋宣君 曾涛 李万红 叶建 周静 罗敏 夏锋 董治章 兰德燕 陈昭 帅利容 周晓丽 夏洪梅 李明睿
职责:在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落实建设方案和领导小组的决定,分解项目建设任务书,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及各子项目建设小组的工作,及时处理方案实施和各子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各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及时提出需报领导小组研究议定的重大事项。根据项目建设要求,统筹协调校内外关系和教学资源,拟订相关规章制度,起草分阶段项目验收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5.学校专项建设小组
专项建设小组在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建设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建设小组
组 长:况在友
副组长:曾涛
成 员:吴俊杰 徐华 兰德燕 陈昭 帅利容 杨智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制定、完善学校校企联合会章程、产教深度融合相关制度,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择对口合作企业,做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学生教学实践实习、顶岗实习,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及就业率等;做好校企合作项目多元化的评价、验收工作。
特色专业建设小组
组长:况在友
副组长:姚颖
成员:兰德燕 陈昭 帅利容、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评价模式、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并按进度完成;做好项目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①数控加工专业建设小组
组 长:兰德燕
成 员:罗敏 董治章 张平 宣莉 白雪梅 魏俐娟 黄丽 何勇军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将数控专业各建设要点落实到具体细则,做好产教协同育人,推进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
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小组
组 长:陈昭
成 员:李明睿 敬国磊 汪学军 贾治深 何新华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各建设要点落实到具体细则,做好产教协同育人,推进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
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小组
组 长:帅利容
成 员:刘艳 王树洁 刘莉 张瑞 王静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评价模式、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并按进度完成;做好项目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标准规范办学建设小组
组 长:李成
副组长:李万红 孟颖
成 员:周晓丽 夏洪梅 郑飘雪 侯泽培 王玲 周成龙 冉隆维
唐伟晨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教、依法
治校,建立规范办学制度体系并运行建设,并按进度完成;做好项目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小组
组 长:蔡音
副组长:周静
成 员:吴俊杰 游莎莎 董国容 专业部长 教研组长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制定并完善师资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分年度具体落实,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聘任行业和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高八一
副组长:蒋宣君
成 员:袁崇斌 古佳林 奉华 张慧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分年度具体落实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平台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并按进度完成;做好项目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现代职校建设小组
组 长:李成
副组长:孟颖
成 员:周晓丽 夏红梅 郑飘雪 董治章 叶建
职责:按照项目建设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制定学校章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并按进度完成,做好项目建设的评价、验收工作。
资金保障及经费使用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高八一
副组长:周炳
成 员:刘辉 任霞
职责:根据双流区教育核算中心和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审核项目资金的报销凭证,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制定并落实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监控资金流向并定期通报资金使用和评价情况。
(10)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小组
组 长:李成
副组长:宋雅康
成 员:刘辉 石涛
职责:在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示范校建设资料收集、管理、归档工作。协调相关处室部门对各项目小组进行过程监督,有效开展工作,保证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对示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学校示建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负责示范校建设中涉及的各项建设经费计划方案和经费使用进度审核工作。完成示范校建设的验收、总结等相关准备工作。
(11)宣传工作小组
组 长:李成
副组长:周晓丽
成 员:郑飘雪 刘莹 肖万红
职责:加强对示范校建设工作进度和力度的宣传,在学校官方网站及微信订阅号开辟建设专栏,及时发布建设动态和工作简报;通过相关网站、刊物和媒体等途径进行对外宣传。
(二)制度保障
为全面落实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工作,科学评价项目进展情况与工作绩效,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激励引导和监控保障机制,确保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的如期、高质量完成。
1.建立项目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监管
根据《川教函〔2018〕301号--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和《四川省职教示范校管理办法》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校《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按管理办法对建设项目实施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包括组织、规划、审核、批准、执行、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建设过程的管理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与审计。采用“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过程监管”的管理原则,确保项目建设的规范化。
2.建立项目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学校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并实施《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包括项目资金管理机构及职责,项目资金预算管理,项目资金支出管理,项目资金决算管理,项目资金监督检查。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
3.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对各建设项目均实行目标责任制,实行规范化精细管理,由学校与责任人和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项目负责人每月向领导小组提交工作进度报告。学校根据建设成效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进行奖励或处罚。同时,健全相应的项目建设管理规定,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建立示范校建设项目跟踪保障监测体系,及时反馈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并以便进行相应调整或修正,保证项目建设工作按程序规范有序推进。
4.完善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在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管理制度汇编》,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制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考核细则》, 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5.制定考核奖惩措施
为鼓励和调动教师参与示范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对建设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项目,学校将安排一定资金给予奖励,并通过工作的持续改进,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
6.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相关制度
学校成立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全和完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项目建设的相关制度,形成多元化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良性机制。随着示范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校还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相关制度。
坚持“专家指导、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分级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管”的原则,将建设内容层层分解落实。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检查评估等方面均安排专门机构负责,每月召开专题工作会,每学期召开建设工作汇报会,并将每次开会及检查情况做好记录,形成简报或会议纪要。项目负责人汇报建设进度,领导小组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布置下一阶段建设任务,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设置示范校专栏,定期将示范校建设情况和进度更新在网站上。同时,将建设情况作专项说明,年终向全校公开,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实现思想认识到位、检查督促到位,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1.项目分解。依据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列出任务完成时间表及任务分工明细表,逐一落实完成。
2.项目实施。各专项建设小组在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按学校批复的阶段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3.项目监控。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和监督小组依据项目建设任务书的预期目标和验收要点,对各项目建设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实施监控。
4.项目验收。示范学校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建设项目的阶段建设情况和整体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并做好接受上级部门对学校整体建设项目分期年度检查及最终的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
5.项目评价。学校对项目建设效益进行自我评价,做好接受上级部门对学校整体项目建设效益评价的准备工作。
1.中央、省财政资金保障
四川省示范中等学校建设计划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省级财政专项安排。学校将实行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专业特色发展、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现代职业学校,确保示范学校建设经费的落实。
2.地方配套资金保障
学校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确保地方政府用于示范校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争取行业投入不少于50万元。
3.资金监管
针对中央、省下达的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成都市双流区教育核算中心将对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资金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学校财务室专人负责,加强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确保资金按规定使用。
五、经费预算
学校项目建设预算总经费为1250万元,其中省级资金为1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00万元,企业投入50
元。
中省资金中,促进产教融合使用资金520万元,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使用资金300万元,两项共计820万元,占比82%;硬件投入460万元,占比46%。地方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全部用于硬件建设,共计250万元。
具体列表如下:
建设内容 |
资金总预算及来源 |
合 计 | ||||||||
中省财政投入 |
地方财政投入 |
行业企业 投入 |
其他投入 | |||||||
金额 (万元) |
比例 (%) |
金额 (万元) |
比例 (%) |
金额 (万元) |
比例 (%) |
金额 (万元) |
比例 (%) |
金额 (万元) |
比例 (%) | |
合 计 |
1000 |
80 |
200 |
16 |
50 |
4 |
0 |
0 |
1250 |
100 |
一、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
520 |
52 |
150 |
75 |
50 |
100 |
0 |
0 |
720 |
57.6 |
二、推进专业特色发展 |
50 |
5 |
0 |
0 |
0 |
0 |
0 |
0 |
50 |
4 |
三、坚持标准规范办学 |
30 |
3 |
0 |
0 |
0 |
0 |
0 |
0 |
30 |
2.4 |
四、打造特色师资队伍 |
60 |
6 |
0 |
0 |
0 |
0 |
0 |
0 |
60 |
4.8 |
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
300 |
30 |
50 |
25 |
0 |
0 |
0 |
0 |
350 |
28 |
六、建设现代职业学校 |
40 |
4 |
0 |
0 |
0 |
0 |
0 |
0 |
40 |
3.2 |
其中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费用小计 |
820 |
82 |
200 |
100 |
50 |
100 |
0 |
0 |
1070 |
85.6 |
其中硬件设备费用小计 |
460 |
46 |
200 |
100 |
50 |
100 |
0 |
0 |
710 |
56.8 |
六、实施步骤
我校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在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紧紧围绕“产教融合、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师资队伍打造、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职业学校”的六大总体建设目标进行。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师资队伍和信息化水平、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学校,形成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的“示范学校”建设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1)第一阶段(2019年1月——2019年4月)方案准备、论证、申报完善阶段
1.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认真学习领会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川教函〔2018〕61号)和《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川教函〔2018〕301号)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任务、落实要求。
2.编写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编制和完善项目建设方案、任务书,做好项目实施准备工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和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报教育厅批准后正式实施。
(二)第二阶段(2019年5月——2020年4月)
按照教育厅、财政厅和人社厅会批复建设方案及任务书,全面实施项目建设计划,按照监测指标,逐月检查项目建设进度,通过第一年阶段性验收。具体工作任务为:
1.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校企合作联合会的框架下,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讨论现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针对性,形成校企合作的多元评价机制。完成校内6个实训基地的设备升级,新增4个校外实训基地,新增订单班4个。搭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专业教师下企业同时聘请企业骨干、行业专家到校任教,指导师生;积极参加职教集团组织的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合作研讨会等大型活动3-5次;开展校内、校外交流4-6次;数控加工专业继续深入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选择合作企业与学校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书,推行工学结合,完成“现代学徒制”班级招生。
2.特色专业建设方面
(1)数控加工专业建设
成立由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初步制定专业建设方案;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3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完成校本教材初稿的编写;全面开展以“工学一体 产教融合”为指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实训设备;初步制定本专业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方案。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成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形成专业建设机制。通过调研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等。校企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完善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完成1门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启动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室功能分区建设及工业机器认证设备等购买。探索构建“多元化、多角度”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对学生评价的框架,形成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表。
(3)航空服务专业建设
成立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工作机制。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开设订单班。对企业进行调研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完成1门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结合航空专业学生实际,建立多元评价制度。
3.标准规范办学方面:
初步构建规范的办学标准体系,科学设置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指定并明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依照四线精神基准,初步设计三化建设和一个系列行动计划方案建设。初步制定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做好德育校本课程初稿材料收集,拟建公共基础课程的德育教育一体化方案,联系学校社区社会实践,初步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建立完善德育教育的常规制度形成管理制度手册。从硬件上打造班级企业化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四项行动计划方案。
4.特色师资队伍方面
修订教师培养三年规划、初步建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确立职业理想,严谨的职业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提升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学历提升8人以上,有3人研究生学习(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8人,青年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6人,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增聘3人,实现聘用23人。
5.信息化建设方面
建立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实现信息化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学校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完善校园网搭建及扩容,使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万兆,满足基本的管理和教学需求,实现两校区间的VPN网络连接;完成校园中心机房改造达到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完善校园网络安全建设,达到国家网络安全二级要求;搭建满足师生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的数字化业务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开发,实现数字资源总量达0.5TB以上、提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多媒体设备等电教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2次以上,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及信息化管理培训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的公开课,提升师生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素养。
6.现代职校学校方面
完善章程的修订,科学设置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制定出几个大类的管理制度、标准并执行。
7.资金保障及经费使用管理方面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及时反馈资金使用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2020年5月——2021年4月)
结合第一年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按照监测指标,逐月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完成阶段性任务,通过第二年阶段性验收。具体工作任务为:
1.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会各项制度,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顶岗实习学生调研,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初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数控加工专业新建7门课程标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新建8门课程标准、航空服务专业新建8门课程标准。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开发8本校本教材。加强“成都市张平数控车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航空服务专业创建市级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 新增4个校外实训基地。产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订单班”学生规模继续扩大,新增订单班4个。在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下,开展校企双方师资互聘。数控加工专业深度实施现代学徒制。
2.特色专业建设方面
(1)数控加工专业建设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机制;优化实训设施、设备、场地,实施“校企接力,产教合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4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完成校本教材初稿的编写;完善和改进一体化教学模式;运行多元化评价方案,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评价。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实施并修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论证、修订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建设方案》。修订完善3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完成1门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
(3)航空服务专业建设
校企协同育人,订单班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编写航空专业课程标准;完成安检设备验收并投多元入教学;完成校本教材初稿;实施多元人才评价。
3.标准规范办学方面
初步建立规范的办学制度体系,制定、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标准,经教代会审定实施,并汇编成册。依照四线精神基准,初步实施三化建设和一个系列行动计划方案建设。基本建成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做好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并形成初稿,依照公共基础课程的德育教育一体化方案组织实施,做好检查评价。依托学校社区社会德育实践平台,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组织新老学生学习德育管理制度手册,并依托德育量化管理系统做好常规管理。从软件上打造班级企业化文化建设,初步开展“名企访问访学”活动。初步落实四项行动计划方案。
4.特色师资队伍方面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相关制度、教师培养的管理、质量监控、评价、激励等机制,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性;学历提升5人以上,有2人研究生学习(四川农业大学),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青年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6人,增聘3人以上兼职教师,各专业成立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建立与企业的互聘合作机制,每个重点建设专业至少聘1个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及以上。
5.信息化建设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功能健全、人员配置合理,并发挥实际的信息化推进功能;完善满足师生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的业务应用平台,推进平台运用,满足学校办公自动化、日常教学等需求;升级完善校园一卡通功能,实现刷卡消费、门禁刷卡等功能,建设1间智慧教室;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现数字资源总量达0.8TB以上,提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到50%以上;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信息化平台,继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取证,强化多媒体设备等电教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所有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
6.现代职校学校方面
抓好《制度汇编》建设,抓好两级干部,校级干部及中层正职的培训工作。结合教学诊改工作的推进,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初步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运行保障机制。
7.资金保障及经费使用管理方面
预期目标达到后,及时按要求进行项目验收。
(四)第四阶段(2021年5月——2022年4月)
结合第二年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按照检测指标逐月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各项建设项目,保证一次性通过省示范校的验收。具体工作任务为:
1.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良好。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本教材以及多元评价机制。新增2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成航空服务专业“成都市帅利容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技术研发平台功能,并让其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产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订单班新增4个,订单班培养延伸至其他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初见成效。校企双方师资互聘,教师下企业实践形成常态, 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加强校校间、校企间的交流学习,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数控加工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级进入对口合作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将其辐射至其他专业。
2.特色专业建设方面
(1)数控加工专业建设
完善专业建设动态机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修订完善3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完成校本教材的出版;对教学模式改革及创新评价模式建设实施成果进行总结。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对建设成效实施考核验收。实施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修订完善4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完成1门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并将3门校本教材出版。
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方面
完成示范校建设所有建设要点并达到目的;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对订单班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并收集企业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追踪反馈。
3.标准规范办学方面
构建学校规范办学的标准和制度体系,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得到学生、家长及企业行业的认可。依照四线精神基准,加强实施三化建设和一个系列行动计划方案建设。建成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并出版,坚持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德育教育一体化方案,做好总结。依托学校社区社会德育实践平台,继续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做好德育量化管理。坚持落实班级企业化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名企访问访学”活动。深入落实四项行动计划方案。
4.特色师资队伍方面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规划、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培养的激励、质量监控、评价等机制运行良好;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学历提升3人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青年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6人,增聘3人以上兼职教师,实现兼职人数达28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专兼结合、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师资队伍。
5.信息化建设方面
全面推广应用已建成的数字校园业务应用系统,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信息化条件下的技能教学,强化多媒体设备等电教设备使用;继续组织教师队伍进行信息化资源开发,进一步扩容数字资源库;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信息化条件下的技能教学;提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到60%以上;持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继续组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实现数字资源总量达1TB以上,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
6.现代职校学校方面
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做好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工作。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成效明显。继续做好帮扶结对,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学校知名度及区域辐射能力日益提升。
7.资金保障及经费使用管理方面
收集整理好专项资金的相关资料,接受上级各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及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评估、审计、检查和考核。。
1.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2.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附件一: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我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确保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川教〔2018〕61号)、《关于实施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川教函〔2018〕30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的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的规划、实施、协调、统计、检查、评估、验收以及建设资金的管理与审计等。
第三条 项目管理原则是“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程监督、定期考核、专家指导”,实行学校与部门分级管理,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办部门各负其责,每项任务落实到人的管理体制和全过程的检查、考核、监督、调控机制,保证每项建设顺利进行和按期完成。
第四条 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管理目标:与时俱进,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领项目建设;规范有序,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脚踏实地,用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第五条 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为:通过三年的建设,使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信息技术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使学校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特色的示范和规范管理的示范。
第六条 成立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由政府、行业、相关企业以及学校人员组成,对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成立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为项目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职工代表。项目建设学校领导小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及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进行审定和决策;
2.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评估验收;
3.研究制订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利完成的各项制度及措施。
第八条 成立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是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推进工作。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贯彻执行、组织落实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决定;
2.制定项目建设具体的实施方案,确立阶段性工作目标,对项目建设总的工作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调度工作;
3.负责落实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检查和监督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
4.根据项目建设工作反馈的整改意见,查找原因,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认真完成整改任务;
5.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规定,制定项目建设分阶段资金预算方案,认真做好资金监管;
6.负责搜集有关“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7.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阶段总结、及校领导关于项目建设工作的讲话、汇报等材料的起草工作;
8.负责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统计、学校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网页和项目建设档案管理;
9.统筹做好项目建设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九条 成立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小组。设立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小组: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工作小组、推进专业特色发展工作小组、坚持标准规范办学工作小组、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工作小组、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工作小组。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组长为所管建设项目的责任人,由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任命,成员由学校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组成。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贯彻执行和组织落实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决定,完成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布置的工作任务;
2.依据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负责制定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阶段实施计划和工作任务;
3.负责落实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定期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和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
4.接受上级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和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所组织的评估、审计、检查和考核;
5.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缴交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存档。
第十条 在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应在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积极参与,主动合作。
第十一条 经过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批准的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是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文件,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和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二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工作小组要按照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的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监控、审计、验收等工作。
第十三条 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要依据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制定项目建设阶段性实施计划和工作任务,并报学校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建设工作作小组要妥善保管好有关项目建设的档案材料,做到及时整理、归档和上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第十四条 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擅自修改经过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财政厅批准的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
第十五条 在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或不可抗拒因素确实需要调整涉及项目建设目标、资金预算等重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应向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报告。对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应提出调整处理意见和建议,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报请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并实施;对于其他不影响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的调整,由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审核调整,但须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 学校对建设子项目实行年度计划、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年度总结由建设项目组长把项目建设的年度统计、年度经费预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等有关资料汇总后,上报省、市级主管部门。中期检查由项目办组织实施,其主要任务是对各建设子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项目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取得经验迅速推广。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满,由各级项目所在处室(项目组)向学校项目办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全面阐述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由学校各项目建设小组的上一级领导机构根据《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项目建设方案》《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及所签订的项目责任书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
第十八条 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行月报、季报、半年报等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建设示范校建设项目专门窗口或网站详细公布各级项目小组建设动态信息、阶段成果,全面监控、密切跟踪。
第十九条 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监督的内容有: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进展、经费使用、投资效益等方面。
第二十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来源包括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区级财政专项资金。
第二十一条 对于各级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财政厅批准的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预算执行,用于学校建设。
第二十二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学校财务室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 制订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和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法规、财经纪律和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审批、使用和决算的管理,自觉接受纪检、教育、人社、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四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所涉及的设备或其他物品的购置、使用及管理,由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仪器设备的购置需要纳入政府采购,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程序,做好相关申报和招标工作,其使用及管理执行学校有关设备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 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必须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使用,并确保其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我校示范学校建设成果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第二十六条 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行全程监控与绩效考核制度,各有关部门和项目责任人要严格执行《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对每个建设项目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和定期的中期考核、年度考核及终期验收。
第二十七条 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项目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的实施情况、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团队管理、项目效益等。示范办和项目主管部门可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内容制订量化检查考核表,全程跟踪检查,按照项目进程分阶段进行检查考核。
第二十八条 考核的组织:对全校性的检查考核由学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检查考核组,按照制定的考核标准,统一考核;对承办部门和项目责任人的考核由项目办和各主管部门组织,考核方案与考核结果存项目办备案。
第二十九条 考核的时间:每个月底对项目建设进度和其他信息情况进行汇总,考核部门将初步的评价和意见反馈给各项目主管部门或承办部门;每半年建设期末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年建设期末对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体考核。
第三十条 检查考核时,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以文件或通知形式提前告知被考核部门。被考核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在一周内按考核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并形成自检自查报告,同时准备好考核所需要的材料,以备考核小组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情况向被考核部门进行反馈,并在全校进行通报,对偏离工作目标的部门限期整改。
第三十一条 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接受监督检查并予以配合。
第三十二条 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评选项目建设先进工作小组和先进个人,对优秀的集体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能如期完成工作目标,给学校整体项目建设造成影响或损失的,或由于实施不力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项目建设作小组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将视情节轻重和责任大小,进行通报和扣发绩效奖金。
第三十三条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及所属科室责任人在审批、管理、检查、考核、评估等过程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追究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通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提请校务会议或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项目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总体原则,结合本部门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项目办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委托项目办负责解释;本办法如与国家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办法不一致,以国家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办法为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经学校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校务办公会议通过后,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三日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
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的管理,保证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提高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有关要求和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包括用于实施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四川省财政专项资金、双流区地方财政资金、学校投入资金及其他投入资金。
第三条 项目专项资金坚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的管理原则,实行“学校统一规划、分类分项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管理办法。
第四条 项目专项资金均纳入学校总体预算,实行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第五条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管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及其专项资金。
领导小组主要履行以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职责:
(一)负责制定项目专项资金总体建设目标。
(二)负责审核项目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计划。
(三)负责审核项目专项资金预算草案。
(四)负责审核项目专项资金预算调整方案。
(五)负责审核项目专项资金决算。
第二章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第六条专项经费预算是学校综合预算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收支平衡。
第七条专项经费预算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经过项目申报、评审、确立、预算资金核定等一系列程序,逐级建立严格、规范的评审机制,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制定预算方案。
第八条专项经费年度项目预算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需按管理程序报相应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审批后,按照示范校建设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各子项目负责人在上报子项目预算时,应明确建设子项目所需的资金额度、资金用途、完成目标以及该项目完成的验收要点。 第三章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以及创新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
第十一条专项经费主要开支范围:
1.人员经费,指为完成示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用于培养、聘任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等人才所发生的支出。
2.日常公用支出,指为完成示范学校建设任务而必须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相关支出。
3.设备购置费,指为完成示范学校建设所必须开支的教学实验实训、科研仪器设备等发生的支出。
4.维修费,指为完成示范学校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建设而必须的教学、科研仪器和试验设备等的修理、维护等支出。
5.凡使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均为固定资产。学校应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6.专项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7.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8.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经费支出由成都市双流区教育核算中心统一支出。按核算中心支付要求,专项资金独立建账,专项资金的每一笔支出经学校经办人员,分管领导,校长签字确认,内审小组审核通过后,交由成都市双流区教育核算中心支出。
第四章专项资金决算管理
第十二条年度终了,各类专项经费项目部门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编报经费使用情况报送学校财务室。
第十三条财务室根据主管部门决算的相关规定编制学校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经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主管部门。上报决算时,各部门须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提供必要的文字说明,其主要内容包括:专项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经费的使用效益、经费的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十四条财务室将在年终公布示范学校建设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学校内审小组对专项经费进行实时跟踪,反馈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对专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施全面监督。
第十五条建立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如发现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行为,以及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物资、设备毁损情节严重的,将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同时要求责任部门在限期内予以纠正。情节严重者,将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所有参与专项经费有关的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财会人员,都应自觉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同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细则由学校财务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如本细则与国家有关规定相冲突,按国家规定执行。
成都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二日